登寺中萧疎极甚不见一僧独坐云堂数刻口占
萧条古寺僧何处,痴坐方床午漏长。
怪我溪山惯来往,不惟鱼鸟解相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寂静的古寺中僧人何在,独自坐在床上感受着漫长的下午时光。怪只怪我对这片溪山过于熟悉,不仅鱼鸟懂得遗忘,我也渐渐忘记了自己。
去完善
释义
1. 萧条:指环境冷落;世道衰败;公务萧条等意思。在这里指的是古寺的冷落场景。
2. 古寺:古老的寺庙,这里可能是作者所登的寺庙。
3. 僧何处:询问僧人现在在何处。
4. 痴坐:无意识地坐着,形容人孤独的样子。
5. 方床:佛教的禅床或讲床。
6. 午漏:古代计时器漏壶的计时单位,这里的“午漏”可理解为午时的时间。
7. 怪我:对我感到奇怪。
8. 溪山:山水风光,借指大自然。
9. 鱼鸟:鱼和鸟,比喻自然界中的生灵。
10. 解相忘:理解并彼此忘记烦恼。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一座古老的寺庙时所见到的情景。寺庙中僧人稀少,显得十分冷清,诗人独自在禅堂里静坐,感受着时间慢慢流逝。周围的环境似乎在责怪诗人太过熟悉这个地方,以至于连鱼儿和鸟儿都已经习惯了他的存在,不再感到惊讶。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寺庙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他既渴望与大自然亲近,又对世事的纷扰感到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寺中萧疎极甚不见一僧独坐云堂数刻口占》是南宋诗人卫泾所创作的。这首诗创作于南宋中期,当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社会动荡不安。而诗人卫泾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曾任官职,却因直言进谏而被罢免,此后在贫困潦倒中度日。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卫泾来到寺庙,看到寺庙中的萧疏景象,没有见到一个僧人,只有自己在云堂独坐。这种孤独与寂寥,既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反映。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即兴创作了这首古诗,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现状,以及诗人卫泾在政治失意后的生活境遇。通过诗人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沧桑和诗人内心的哀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