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高学士知越
著撰烦鸿笔,均劳利建侯。
僧随天际棹,郡冠浙东州。
山影四明接,溪声万壑流。
谢家风月在,公外称冥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漫长的写作过程,都为了辛劳地为国家效力。
和尚与天空中的船儿为伴,这个郡在浙江省的地位最重要。
四明的山影互相连接,溪水的声音在千山万水之间流淌。
谢家的生活情趣和月亮一样永恒,您的名声在外,值得深入挖掘。
去完善
释义
著:撰写;撰写烦:形容写文章时繁复辛劳。
鸿笔:大笔,这里指擅长写作的人。
均劳:平均分配劳力;利:有利于。
建侯:古代封建诸侯的君位,这里代指在地方做官。
僧随天际:这里的僧人随着天空中的船只出行,比喻高学士的友好相处。
郡冠浙东州:是浙江东路各州的首位,意思是高学士去的地方是一个重要的地区。
山影四明接:描述的是四明山的美景。
溪声万壑流:形容溪水在山谷中流动的声音。
谢家:南朝诗人谢灵运家族,这里代指有很高艺术成就的人家。
风月:风景、风光。
公外称冥搜:称赞高学士在工作之余还能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去完善
赏析
本诗《送高学士知越》描绘了高学士任职浙江的场景,赞美了他公事劳心,为民奔波的精神。首联“著撰烦鸿笔,均劳利建侯”,以鸿雁的形象比喻高学士繁重的工作,表达了对其辛苦付出的敬意。颔联“僧随天际棹,郡冠浙东州”,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特色风光,也传达了诗人对公事与诗意的平衡追求。接下来的“山影四明接,溪声万壑流”,则以四明山和溪流为象征,表达了高学士治理的浙江地域之美和万物富饶。最后的“谢家风月在,公外称冥搜”,借用谢家子侄的事例,赞扬高学士具备公私分明、能力出众的品质,也是对他在新的职位上能再创辉煌的期许。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对执政者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高学士知越》是宋代诗人张士逊创作的一首送别诗,作于公元1045年左右。此时正值宋仁宗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繁荣,同时也有许多官员在官场上的升迁调动。
张士逊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曾担任过多个地方的官员,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在这首诗歌中,他即将告别高学士前往越州任职,因此写下这首诗表达对他的不舍和祝福。
在诗中,张士逊描绘了越州的美丽风光,希望高学士能够为当地人民带来福祉,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首诗歌反映了宋代文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众的关爱之情,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