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大谏赴阙
一万余家留恋意,二三十里管弦声。
惠加潼水流难尽,鞭指金门望转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万多户人家充满了流连之意,二三十里的距离都能听到悠扬的乐声。
这份恩惠如同源源不绝的潼水,随着鞭子的指向,眺望那座金门显得更加清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送别;
2. 柴大谏:人名,具体身份不详;
3. 阙:皇宫、朝廷;
4. 一万余家:形容一个地方人口众多;
5. 留恋意:表示依依惜别的心情;
6. 二三十里:指距离较远的地方;
7. 管弦声:古代宫廷音乐,这里指繁华景象;
8. 惠加:恩泽惠及;
9. 潼水:河流名称,源于陕西秦岭,流向河南;
10. 流难尽:形容河流源远流长;
11. 金门:皇宫的城门;
12. 望转清:远处景色显得更清晰。
去完善
赏析
《送柴大谏赴阙》是一首描绘离别场景的诗,诗人张士逊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其前程的美好祝愿。
首句“一万余家留恋意”,以具体的数字强调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展现了送别之际依依惜别的氛围。这一情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间,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
次句“二三十里管弦声”,通过音乐的描绘,为离别增添了浪漫的色彩。音乐在此起到了调节气氛的作用,使得原本伤感的离别变得富有诗意。
第三句“惠加潼水流难尽”,以自然景色的比喻,传达了诗人在离别时刻对友人的感激之情。这里的“潼水”寓意着友情如同流水般绵延不断,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末句“鞭指金门望转清”,暗示了友人的前程似锦,表达了诗人对他美好未来的期许。同时,这句话也寓含着对友人能够为国尽忠、为民造福的期望。
总之,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他美好未来的祝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柴大谏赴阙》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士逊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80年左右,时值北宋初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
在人生际遇方面,张士逊作为一代名臣,曾经担任过尚书令、太尉等重要职务,他的智慧与才干深受皇帝赏识。然而,他也曾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谪,这使得他对朝廷中的忠奸之辩有着深刻的体会。在这首诗中,他将自己比作西汉时期的汲黯,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忠诚的品质和对公正的执着追求。
在时代背景方面,当时正值宋太祖赵匡胤统治时期,他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使得北宋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但同时,当时的官僚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腐败现象,这使得张士逊对国家的治理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因此,他在诗中将柴大谏誉为“谏议大夫”,期待他能像唐代的魏徵一样,勇敢地揭露朝廷中的不良现象,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尽一份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