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护国寺
一言已了忘筌谊,诸祖休传坏色衣。
只履远过葱岭去,片云高傍石桥归。
海宫有请杯慵度,尘劫无涯锡倦飞。
元帅香灯持百载,又从枢府发清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旦领悟到真理,便能放下工具;
众多先祖不再传承坏色之衣。
轻飘飘地跨过葱岭,如一片行云;
高挂在石桥边,留下一抹飘渺。
欲往海宫殿参邀却举棋不定;
经历尘世间诸多劫数,禅杖乏力疲惫。
元帅以油灯维持信仰百年,如今仍焕发活力;
又从朝廷中枢再度散发光芒。
去完善
释义
《送僧归护国寺》是宋代诗人张士逊的一首送别诗。下面是该诗的注释:
1. 送僧归护国寺:这首诗以送僧人回归护国寺为题。
2. 一言已了忘筌谊:这句是说,真正的佛法只有一个简单的道理,也就是不必借助任何工具就能领悟到的道理。“忘筌”表示不需要借用其他工具或媒介来理解佛法。
3. 诸祖休传坏色衣:这句意味着各代的禅宗大师已经将佛法传播得很好,不需要再传扬他们的教诲。“坏色衣”指的是僧袍。
4. 只履远过葱岭去:这里用了达摩祖师的故事。达摩祖师曾经坐在船上,他拿着一只鞋,另一只脚在水上划过,就这样过了葱岭。这里象征着僧人远离尘世纷扰,独善其身。
5. 片云高傍石桥归:这是描绘僧人在修行的路上如同一片云彩飘过,最终回到自己的修行之处。
6. 海宫有请杯慵度:这里的“海宫”可以理解为寺院。意思是即使受到邀请,也仍然保持懒散的心境。
7. 尘劫无涯锡倦飞:意为面对世间的无尽困扰,僧人已经疲倦不堪。"锡"在此指的是僧人手中持有的锡杖。
8. 元帅香灯持百载:指僧人在寺庙中坚守职责,世代相传,为佛教事业贡献力量。
9. 又从枢府发清辉:这句是形容僧人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都能散发出慈悲的光辉。“枢府”在这里是指政府的最高机构。
去完善
赏析
《送僧归护国寺》是一首描绘僧人归去的古诗。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内涵与意境。“一言已了忘筌谊”一句意指禅意的领悟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而“诸祖休传坏色衣”则意味着修行之人不必过分关注外在的形式。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描述了僧人的行程: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寻求真理;他们的身影犹如一片祥云,映衬着尘世的光辉。
诗歌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僧人生活场景的描绘。“海宫有请杯慵度”表现了僧人在面对世俗的诱惑时依然保持着坚定的心性,而“尘劫无涯锡倦飞”则暗示了修行之路的艰辛与漫长。最后两句诗表达了对这位僧人的敬仰之情:他不仅在寺庙中弘扬佛法,还在世间留下了美好的印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归护国寺》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士逊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75年,当时张士逊刚刚步入官场,担任洪州通判。在这段时间里,他与当地寺庙的僧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送别一位即将返回护国寺的僧人时,他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在那个时代,佛家思想对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人在修行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张士逊本人也深受佛家文化熏陶,因此在送别友人时,他以宽广的胸怀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墨客与佛教僧侣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也展现了张士逊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人文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