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杂兴七首
门巷多车马,空齐掩半扉。
天时秋后变,人事日来非。
岁月销瑞气,风霜敝客衣。
谁知光影短,冉冉去如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门口小巷里车水马龙,繁华景象掩盖了半扇门扉。
秋天来临天气逐渐变化,人事沧桑不断上演新的篇章。
岁月无声消逝带走了祥瑞之气,风霜雨雪让游子衣衫破旧。
谁能知道时光短暂,就像太阳慢慢落下那样迅速流逝。
去完善
释义
1. 门巷:指家中的庭院和通道。
2. 多车马:形容来访的人多且身份显贵。
3. 空齐:这里是说房屋的门锁没有锁住。空,表示门未锁;齐,同“闭”。
4. 掩半扉:扉,门扇。掩半扉是指门半开半关的状态。
5. 天时:指天气或者气候。
6. 秋后变:秋天后的气候变化。
7. 人事:人和事,这里指世间百态。
8. 日来非:每天都可能发生变化。非,变化。
9. 岁月:时间和年龄。
10. 销瑞气:销蚀掉吉祥的气氛。瑞气,吉祥之气。
11. 风霜:指的是寒风和霜冻,也可以象征生活中的困难。
12. 敝客衣:让客人的衣服破败不堪。敝,破旧。
13. 谁知:没有人知道。
14. 光影:光线和阴影,也可以象征时间。
15. 冉冉:慢慢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暮秋杂兴七首》,描绘了暮秋时节的景象和社会现象。首句“门巷多车马,空齐掩半扉”,通过“门巷多车马”反映出当时社会繁荣景象,同时以“空齐掩半扉”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寂静。接下来的诗句“天时秋后变,人事日来非。岁月销瑞气,风霜敝客衣”,通过“秋后变”和“日来非”揭示出自然界和人世的变迁,以及时间的流逝所带来的变化。诗的最后两句“谁知光影短,冉冉去如飞”,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短暂的感慨和对事物瞬息变化的无奈。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暮秋为引子,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揭示了作者内心对社会变化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暮秋杂兴七首》是南宋诗人连文凤所创作的组诗,创作时间为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的历史时期,宋朝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军事压力。
连文凤,字百正,号应山老人,福建人。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然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的生活并不如意。他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受挫,仕途无望,只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为伴,抒发心中的感慨。
这组《暮秋杂兴七首》描绘了暮秋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其中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在《暮秋杂兴七首》中,我们可以看到连文凤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家危难之际,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遭遇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