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湘口
湘山千岭树,桂水九秋波。
露重猿声绝,风清月色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湘山的山峰上千树木苍翠,桂江水面上映照着秋天的波光。露水晶莹,使得猿猴的叫声逐渐稀少;风轻云淡,月色变得愈发迷人。

去完善
释义
1. 泊:停泊;指船停靠在某处。
2. 湘口:湘江入口,一般指今湖南岳阳的岳阳楼一带。
3. 湘山:湘江边的山。
4. 千岭:很多座山。
5. 树:树木。
6. 桂水:指桂花开放的时节。
7. 九秋:秋季的第九个月,这里可以理解为深秋。
8. 波:水波;这里可以理解为水面。
9. 露重:露水很重。
10. 猿声:猿猴的叫声。
11. 绝:停止。
12. 风清:清风。
13. 月色:月光。
14. 多:丰富;这里可以理解为月光很明亮。

去完善
赏析
《泊湘口》是一首描绘秋日江景的诗,通过对湘山、桂水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诗中的“露重猿声绝,风清月色多”更是体现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的感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厚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泊湘口》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戴叔伦所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唐德宗时期(公元780-805年),此时的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
戴叔伦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戴叔伦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放弃读书,开始务农。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了民间的疾苦,也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在唐德宗时期,唐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不聊生。戴叔伦亲眼目睹了这种社会现象,心中充满了忧虑和愤懑。因此,他的诗歌作品中经常出现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和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戴叔伦创作了《泊湘口》这首诗歌。诗中通过对湘江口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隐含着对战乱频仍、百姓困苦的社会现实的担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