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二首·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阴山到处都飘扬着汉家的旗帜,不让一个胡人马匹通过。只愿这一生都能为国效力,何必一定要活着回到玉门关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汉家:汉朝,这里指中原地区。
2. 旌帜:军队的旗帜。
3. 阴山:中国北部山脉,古代为防御游牧民族侵略的要地。
4. 胡儿: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泛指敌军。
5. 马还:指敌军撤退。
6. 生入玉门关:即“誓不生还”之意。玉门关是中国古代边境上的重要关卡,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安全的保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士们的豪情壮志和报效国家的决心。前两句“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写的是战争的场景,战士们高举着汉家的旗帜,英勇地与敌军作战,不让一个胡人逃脱。这种强烈的战斗氛围,表现出战士们保卫家园的决心。后两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则是表达了战士们愿意用一生来报效国家,即使牺牲在战场上也在所不惜的豪迈情怀。诗人通过这首诗歌颂了边疆战士的英勇精神,同时也呼吁人们关注国家的安全和尊严。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上曲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戴叔伦创作的一组边塞诗,通过描绘壮丽的边塞风光和战士们的英勇形象,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此诗的创作背景如下:
首先,从诗词的创作时间来看,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德宗时期,即公元780年前后。当时边疆战乱不断,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这一时期的戴叔伦曾在地方任职,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因此,他创作了这组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忧之情。
其次,在这段时间里,戴叔伦的人生际遇可谓跌宕起伏。他曾担任过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等官职,但因直言敢谏,多次遭贬谪。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了解,也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这种人生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感。
最后,在戴叔伦所处的时代,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政治上,宦官专权,党争激烈;军事上,边疆战乱频繁,民众疾苦深重。这使得诗人对国家前途感到忧虑,也激发了他通过诗歌抒发壮志,警示世人,以期实现国家中兴的志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