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洪景伯
快笔三江倒,宏材太室须。
平生阅人久,所识似君无。
岭海非长策,乾坤頼壮图。
殷勤将寿斚,邂逅即亨衢。
老骥心犹在,饥鹰寒易呼。
何时殿门外,握手话江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迅猛的三江之水顷刻流淌,挺拔的太室山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才。
我一生看过了很多人,但像您这样见识深远的人并不多。
生活在岭南海滨并非长久之计,世间万象需要壮丽的规划。
我非常渴望与您举杯庆祝,偶然的相遇或许预示着好运即将来临。
年纪虽老但雄心仍在,如同饥饿的老鹰,寒冷的天气更能激起其翱翔的欲望。
何时才能在宫殿门外相见,手拉手畅谈江湖世界?
去完善
释义
1. 三江:中国地名,此处指的是江西省境内由赣江、信江、饶江汇合而成的鄱阳湖,此处以三江代指江河大地。
2. 宏材:此处的“宏材”指的是华山的北峰,名为“云台峰”,又称“太室”。在此,以宏材比喻人的才学横溢。
3. 岭海:古代中国的地理划分,泛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在这里可理解为偏远的南方边陲。
4. 老骥:意为年老的千里马,这里用来比喻虽然年老但仍有壮志的人。
5. 饥鹰:饥饿的鹰,这里用来比喻困顿中的人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与洪景伯》,黄公度作为一位身兼文学教师和诗人双重身份的文人,通过诗词作品传递出自己对于人生哲理、国家命运的深度思考。诗歌开头的“快笔三江倒,宏材太室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诗人的才情抱负。接下来的四句诗——“平生阅人久,所识似君无。岭海非长策,乾坤頼壮图”——则表达了诗人在接触众多人物之后,认为只有像洪景伯这样的人才值得他称为知己。同时也强调以乾坤为家,开阔的视野和抱负才是对抗困境的最有力手段。
随后的诗句,诗人使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来表达对洪景伯的敬仰——“老骥心犹在,饥鹰寒易呼”。既表示虽然年岁已大,但诗人的心仍如老马一样勇往直前;又用饥饿的鹰象征洪景伯尽管生活困苦,依然渴望建功立业。最后两句——“何时殿门外,握手话江湖”——诗人表达了对未来与洪景伯共同探讨人生理想的期待。全诗构思巧妙,语言优美,表达出诗人深远的思考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与洪景伯》这首诗是南宋著名文人黄公度所作。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福建莆田人。他在南宋时期因才华横溢而备受赞誉,历任秘书省正字、考功员外郎、礼部侍郎等职。
创作这首《与洪景伯》的时间约在1140年左右,当时黄公度正处于壮年时期。这段时间内,南宋王朝正面临着金国强大的军事压力,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激烈,社会动荡不安。黄公度在这个时期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官职,但他对于国家的现状和未来的担忧却始终萦绕心头。
黄公度的诗才横溢,他的诗作多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在这首《与洪景伯》中,他以“洪景伯”作为诗题,表达了对友人洪景伯的思念之情。然而,这种情感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情谊,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期待。在诗中,他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望。
总的来说,《与洪景伯》这首诗是黄公度在时代背景下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深沉的历史画卷,展现了南宋时期文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