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黄雀振翅直冲云霄,几乎触及苍穹,随后又飞回地面,向少年表达感激之情。

去完善
释义
摩:接近、触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开篇,“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营造出一种壮阔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隐喻人生中的艰难险阻。接着,通过“利剑不在掌”一句,诗人吐露了自身无力掌控命运的苦闷,并由此引申出对虚伪人际关系的反思。
诗中核心情节围绕黄雀展开。从“篱间雀”的无助到“罗家得雀喜”,再到“少年见雀悲”,情感层层递进,最终以少年拔剑解救黄雀达到高潮。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少年勇敢无畏的精神,更寄托了诗人对正义与善良的呼唤。结尾处,“飞飞摩苍天”描绘了黄雀获得自由后的欢欣鼓舞,它返回感谢少年,则进一步升华了人与动物之间纯粹的情感交流。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充分体现了曹植诗歌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特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三国时期,曹植生命中最为困顿郁结的阶段。此时的他虽贵为魏王之子,却因兄长曹丕的猜忌而屡遭贬抑,内心充满苦闷与无奈。《野田黄雀行》借物喻人,以黄雀脱困象征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正义力量的渴望,也暗含了诗人无力改变自身处境的悲凉心境。诗中的“利剑”既是对权力的隐喻,也是对理想与抱负的寄托,展现了曹植深沉的情感与复杂的心绪。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