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高高的树上常刮着悲伤的风,
海水的波涛不断地涌动。
手中没有利剑保护,
何必结交那么多的朋友?
看那在篱笆间的麻雀,
见到老鹰便急忙钻入了罗网。
罗网的主人捕获了麻雀很高兴,
少年见到麻雀被捕却感伤。
于是拔出利剑划破了罗网,
让麻雀重获自由飞翔。
它飞上苍穹感谢少年的救命之恩。

去完善
释义
1. 野田黄雀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高树、海水都是起兴的事物,以它们的悲风和扬波比喻世间的险恶。
3.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意思是自己的锐利之剑不在手掌之中,所以不必结交太多朋友。
4. 篱间雀:指黄雀。
5. 鹞(yào):一种凶猛的鸟,吃小鸟和鼠类。
6. 投罗:比喻被擒拿或陷害。
7. 罗家:设罗网捕捉鸟雀的人家。
8. 捎:挥动。
9. 黄雀得飞飞:指黄雀在得到解救后得以自由飞翔。
10. 摩苍天:即飞上天空,摩通“摸”。
11. 谢少年:感谢那个救了自己的少年。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友情、勇敢与感恩的古诗。诗人以高树上的悲风和海水的波浪比喻生活中的困境和艰辛,暗示朋友之间的真诚情谊在逆境中更显珍贵。“利剑不在掌”表达了诗人自身的无奈和不甘,但他依然坚信真正的朋友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真心相待。
紧接着,诗人通过黄雀被鹰追逐落入罗网的情景,展现出人性的善恶和人生的无常。罗家人因为捕获黄雀而高兴,而少年却因同情黄雀的遭遇而悲伤。这个鲜明的对比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当少年勇敢地拔剑斩断罗网时,黄雀得以飞走。这里象征着朋友间的互助与善良能化解危机,带来希望。最后,诗人想象黄雀翱翔在苍天之际,感激少年救它的恩情,以此来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善良的赞美。
整首诗情感真挚,寓意深刻,表现了诗人对人性的洞察和对朋友的深厚感情。他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故事,传达了珍惜友谊、追求正义的价值观,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野田黄雀行》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217年前后,正值曹魏政权的建立初期。当时曹操已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而曹植则因其才情出众、声誉显赫,成为了曹丕的竞争对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曹植未能得到重用,逐渐失去了政治地位。
在这个时期,曹植身处复杂的宫廷斗争之中,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他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野田黄雀行》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黄雀自喻,表达了对在野之人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同时,他也借黄雀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这种情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反映了曹植对人生、命运、政治等多方面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