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岐山林逢吉明府
岐山高与陇山连,制锦无私服晏眠。鹦鹉语中分百里,
莫役生灵种杨柳,一枝枝折灞桥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岐山与陇山相连,编织锦绣给百姓带来安宁。
在这百里之地,人们用鸟语交流。
不用驱使生灵种植杨柳,因为它们会自己生长在灞桥之畔。
去完善
释义
1. 岐山: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
2. 陇山:即今天甘肃省的六盘山,位于宝鸡西北方向。
3. 制锦:指编制好布匹。这里用来比喻治理百姓的事情。
4. 晏眠:安然入睡。这里是说官吏在治理政事时公正无私,使得人民生活安定。
5. 鹦鹉:此处指对成语“鹦鹉学舌”的理解,将他人说的话重复说出。
6. 莫役生灵:指的是不要强迫百姓去劳动。
7. 灞桥:古长安城外的灞水上的桥梁,自古就是送别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寄岐山林逢吉明府》是晚唐诗人谭用之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岐山的巍峨与壮美,表达了诗人对于林逢吉在治理地方、关心民生等方面的赞誉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态的保护意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理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岐山林逢吉明府是唐代诗人谭用之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作于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谭用之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在年轻时便已成名,但因未得志而辞官归隐,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这种生活经历使他对世事有着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四方,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包括林逢吉。
此外,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是影响谭用之创作的重要因素。晚唐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许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对现实感到不满和无奈。在这种背景下,谭用之以寄岐山为切入点,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他用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态度的豁达和乐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