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语花
长空淡碧,素魄凝辉,星斗寒相射。
凤楼鸳瓦。
天风动,冉冉佩环高下。
歌清韵雅。
对好景、芳樽满把。
花雾浓,灯火荧煌,笑语烘兰麝。
千斛明珠照夜。
况人如图画,明艳容冶。
绣巾香帕。
归来路,缓逐杏鞯骄马。
笙歌散也。
愁万炬、绛莲分谢。
更楼残,惊听西楼,吹小梅初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清澈,月亮发出柔和的光辉,星星在寒冷的夜空中闪烁。
凤凰楼阁上的鸳鸯瓦片在夜风中轻轻摇曳。
高雅的音乐和歌声响彻夜空,伴随着美妙的好时光和满满的酒杯。
鲜花和雾气交织,灯火辉煌,欢声笑语如同兰花麝香般动人。
千万颗明珠照亮了夜晚,尤其是那些如画中人物一般美丽的人儿。
他们身着绣花手帕,香气四溢。
归来时,他们缓缓地骑马穿过杏园,享受着笙歌的余音。
然而,随着灯光逐渐消散,他们开始感到忧愁。
更楼的钟声响起,他们在西楼听到了刚刚结束的小提琴独奏。
去完善
释义
1. 淡碧:指天空呈现出淡青色的景象。
2. 素魄:指月亮。
3. 星斗:指满天繁星。
4. 凤楼:此指华美的楼阁。
5. 鸳瓦:屋顶上以鸳鸯形状排列的瓦片。
6. 佩环:古代贵族女子身上的玉佩和玉环等饰物。
7. 韵:声音的旋律、节奏。
8. 兰麝:兰花和麝香,比喻美好的气息。
9. 斛:古代的容量单位,一斛等于十斗。
10. 明珠:明亮的珍珠,此处用来形容灯光的明亮。
11. 图画:绘有图画的绸巾。
12. 容冶:容颜美丽。
13. 绣巾:带有刺绣图案的绸巾。
14. 香帕:熏香的丝织手帕。
15. 杏鞯骄马:指杏黄色的鞍鞯和华丽的马匹。
16. 笙歌:吹笙唱歌,此处指宴会时的音乐和歌声。
17. 绛莲:红色莲花,这里指灯光。
18. 小梅:即《梅花落》,古曲名。
去完善
赏析
《解语花》是宋代词人方千里的一首描绘元宵节景象的词。上阕写元宵夜景,下阕写人与景的和谐互动。这首词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又有对人世繁华的热烈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上阕开篇,作者以“长空淡碧,素魄凝辉,星斗寒相射”勾勒出一幅浩渺的夜空图景,仿佛让人感受到宇宙的浩瀚无垠。紧接着,“凤楼鸳瓦。天风动,冉冉佩环高下。”描绘了凤楼的华丽和元宵夜的热闹气氛。词人通过“歌清韵雅。对好景、芳樽满把。花雾浓,灯火荧煌,笑语烘兰麝。”表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下阕中,“千斛明珠照夜。况人如图画,明艳容冶。”描述了元宵之夜的璀璨灯光和人流如织的景象,以及人们沉醉于其中的欢乐场景。接着,“绣巾香帕。归来路,缓逐杏鞯骄马。”描绘了游人衣着华丽,缓缓归去的画面,展示了元宵夜的繁华盛世。然而,在喧嚣的背后,“笙歌散也。愁万炬、绛莲分谢。”却又流露出一种悲伤的情感,预示著美好时光的短暂与无常。最后,“更楼残,惊听西楼,吹小梅初罢。”以“更楼残”暗示夜晚将尽,而“吹小梅初罢”则表达了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解语花》是宋代词人方千里的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时期。在这个时期,宋词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许多词人都开始尝试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观。
方千里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他出身贫寒,早年丧父,依靠母亲的辛勤劳动和自己的努力才得以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然而,他在仕途上并不得意,多次被贬谪到偏远的地方。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也使他更加关注民间的疾苦。
在方千里所处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一隅,政治腐败,民生疾苦。尽管北宋时期的文人墨客们曾试图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家,但在南宋时期,这些努力几乎都被官僚集团所扼杀。这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对现实感到失望,转而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在这种背景下,方千里创作了《解语花》一词。通过对花的描绘,他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他用花的语言来形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此传达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世事的无常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