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桃花菊一章
潘郎尝望尘,陶令亟避俗。
胸中定何如,清浊在一瞩。
河阳艶桃春,彭泽鬰秋菊。
所好邈如许,二子殊品目。
诗人易评量,忍使混衡斛。
当使冰鉴磨,要遣须眉烛。
勿容脂粉姿,滥入珪璋录。
神仙真渺茫,浪说武陵谷。
不如临清潭,饮水乐自足。
谁令春雨红,点污秋株绿。
寒根岂无知,风霜怒应蓄。
令尹非安仁,腰带肯轻束。
脱巾漉酒浆,黄花泛新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潘郎常常盼望尘埃落定,陶渊明急切地想要避开世俗纷扰。
他们内心到底如何想呢?清澈与浑浊全在一眼之间。
河阳的春天艳丽的桃花盛开,彭泽的秋天郁葱的菊花绽放。
他们的喜好竟然如此不同,这两个人的品位大相径庭。
诗人容易评论和衡量,怎么能让他们混在一起呢?
应该用冰清玉洁的镜子来打磨,让它们的真实面目显露出来。
不要让脂粉遮掩了他们的英姿,滥竽充数于那些庸才之中。
成仙之事真是虚无缥缈,都是一些流言蜚语。
不如来到清澈的潭水边,安于自给自足的生活。
是谁让春天的雨水染红了花朵,玷污了秋天的绿叶?
那些冬天的植物岂能没有知觉,它们只是在等待着风雨交加的时刻。
县令并不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的腰带怎能轻易束缚他?
他脱下头巾去滤酒,金黄色的菊花散发出新的芬芳。
去完善
释义
1. 潘郎:指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他文采风流,被后人赞誉为“才比子建,貌比潘安”。在这里用来代指擅长写艳丽诗歌的人。
2. 陶令:指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是著名的田园诗人。在此表示文人隐逸者。
3. 河阳:这里指的是潘岳,他在河阳县做官时写过一首描写桃花的《河阳庭前赋》,表现了他对花的热爱。
4. 彭泽:指陶渊明的家乡。他以彭泽令的身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
5. 衡斛:古代的计量单位,一般用来度量粮食的数量,这里借指评价诗歌的标准。
6. 冰鉴:古代用冰来冷却镜子,使之明亮清晰,这里用来比喻诗歌评论需要准确鲜明。
7. 要遣须眉烛:须眉,胡须眉毛,常用来指男人。此处是指要分清哪些是真正有水平的诗篇。
8. 武陵谷: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这里是用来讽刺那些故弄玄虚的作品。
9. 安仁:即潘岳,他是河阳县令,因此被称为“安仁”。
10. 令尹:县令或郡守的别称。
去完善
赏析
本诗借咏桃花菊以赞誉诗人高洁之志,展现出陈东独特的诗歌鉴赏视角。首联引用潘岳与陶潜两个典故,提出作者在道德品行方面的评价标准。颔联和颈联通过对比二人所爱之物的差异,暗示出他们品格的高下之别。紧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评价诗人的原则,即“冰鉴磨”的公正和“须眉烛”的真实。诗人认为,脂粉姿是不配纳入诗人行列的,而像武陵源这样的虚无缥缈之处也只是浪说而已,不如在清潭边饮水自给自足。尾联则通过对春天的“红”、秋天的“绿”进行批判,显示出作者执着的精神追求。全诗表达了诗人主张清廉正直,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桃花菊一章》是南宋诗人陈东在公元1205年所作。这首诗意境优美,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那个时代,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北方的蒙古族逐渐崛起,对中原地区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陈东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之情油然而生。他曾在政治上积极呼吁改革,反对权臣当道,但无奈现实残酷,他的主张并未得到采纳。
尽管如此,陈东并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在这首《咏桃花菊一章》中,他以桃花和菊花为象征,赞美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力量。桃花象征着春天的温暖和生机,而菊花则代表了秋天的成熟和坚韧。通过这两种意象,陈东表达了他在逆境中的信念和勇气。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