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石室

标题包含
石室
君不见西汉文翁为蜀守,蜀学不居齐鲁后。 诸生竞欲保翁名,石室镌磨贵难朽。 东汉高公又几时,为作石室还如兹。 至今二室坚且久,文公高公名不衰。 世间可传唯铁石,石终可泐铁终蚀。 古人好事留其名,石室存亡竟何益。 汉水沉碑知在不,叔子名存空岘首。 安得眼看石室销,要知二子名终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您可能没有注意到,汉代的文翁当上了蜀地的长官,但他的学识却并不比齐鲁地区差。学生们都争相想要维护他的名声,于是他们在石室里精心镌刻,使文翁的名声能够长久流传。而东汉的高公离现在已经很远了,但即使他那个年代,也有像文翁的石室一样的存在。 如今,这两个石室依然坚固并且留存已久,文翁和高公的名声也并没有消逝。这个世界上可以传承下来的只有坚硬的石头和金属,但石头终究会磨损,金属也会腐蚀。古人的好事往往只是留下了他们的名字,而石室的存亡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如同汉水中沉没的碑石仍然被知道一样,叔子的名声虽然已经消失在空岘山,但并不代表他们会永远消失。但愿我们能亲眼看到石室不再存在,那么至少我们知道这两位古人的名声已经永久保存了。
去完善
释义
《石室》宋京 1. 君不见:与“君不见”相连的成语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表示作者引述一个事实或者观点给读者听。 2. 西汉文翁:西汉时期的一位官员,字仲翁,汉朝蜀郡太守。 3. 为蜀守:担任蜀郡的太守一职。 4. 蜀学不居齐鲁后:蜀地之学不在齐鲁之后,即当时的四川学术地位并不比山东差。 5. 诸生:学生,这里是文翁的学生们。 6. 保翁名:维护文翁的名声。 7. 石室:指刻有儒家经典的石头房子。 8. 镌磨:雕刻打磨。 9. 贵难朽:希望能长久保存而不易腐烂。 10. 东汉高公:东汉时期的官员,此处可能是指高凤。 11. 为作石室还如兹:再像当时那样建一座石室。 12. 至今二室坚且久:直到现在这两座石室依然坚固并且长久存在。 13. 文公高公名不衰:文翁和高凤的名声一直流传不衰。 14. 世间可传唯铁石:世界上能够流传的东西只有铁和石头。 15. 石终可泐铁终蚀:石头总有一天会磨损,而铁也会生锈腐蚀。 16. 古人好事留其名:古人总是喜欢做这种事情来保留他们的名声。 17. 石室存亡竟何益:石室的存在与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18. 汉水沉碑:指郑玄临终前写下的一篇文章《戒子书》,埋入汉水。 19. 知在不:知道它仍然存在。 20. 叔子名存空岘首:赵岐号孟阳,字叔子,他曾在岘山留下诗篇,但现在只留下空名了。 21. 安得眼看石室销:怎么才能亲眼看到石室的消失呢? 22. 要知二子名终有:要知道这两位先生的名字终究会被后世所铭记。
去完善
赏析
《石室》宋京这首古诗抒发了作者对古人事迹的缅怀和对名垂青史的追求。开篇借西汉文翁和东汉高公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描绘了石室作为学术象征的价值。在诗中,作者以自然界中的铁石为喻,揭示了岁月沧桑下的永恒真理:能传承后世的不是石室本身,而是石室所代表的学识和功名。接着通过汉水沉碑和空岘首两个典故,进一步强调了传世的是人而非物。最后,诗人感慨要亲眼看到石室的消逝,从而坚信文翁和高公的名声会永远流传下去。全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事迹的敬仰和对自身名节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对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智慧作了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室》是南宋诗人宋京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金国与南宋的对立、战争频发,社会矛盾激化,民众疾苦沉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宋京以忧国忧民的情怀,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切之情。 宋京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年少时便才华横溢,成为当时著名的才子。然而,他却选择弃文从戎,投身军旅,成为了一名英勇善战的将领。在战场上,他屡建战功,深受百姓爱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在政治上并不得志,晚年甚至被迫退隐山林,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这个时期,宋京以诗为伴,用文字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石室》一诗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中,他以石室为载体,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南宋社会的混乱与危机。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关爱国家、关心民众的心灵,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