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唐多令·感怀

标题包含
唐多令·感怀
玉笛送清秋。红蕉露未收。晚香残、莫倚高楼。寒月羁人同是客,偏伴我、住幽州。 小院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灿(1573年-1644年),字宾友,号剑溪,浙江绍兴府上虞县人。明朝末年的文人,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与陈子龙并称“南陈北徐”。 徐灿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徐学谟曾任南京兵部侍郎,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查看更多
sally8018
去完善

译文
玉笛送走了清爽的秋天。红蕉叶上的露珠还未干透。傍晚的香气渐渐散去,请不要独自站在高楼上。寒冷的月亮下,我们都如同旅人,偏偏只有我在幽州滞留。 小院的角落里充满了忧虑。昔日的金戈铁马如今已破败不堪。请问五湖地区,哪里有可以划行的扁舟?在梦里,江水的声音夹杂着泪水哽咽,为何不流向故乡呢?
sally8018
去完善
释义
1. 玉笛送清秋:“玉笛”指代音乐或情感,这里可能表达别离之情;“清秋”指秋天的冷清景象。 2. 红蕉露未收:“红蕉”指红色叶子的一种植物,这里暗示离别;“露未收”表示露水还没被晒干,也可能形容人们的心情低落。 3. 晚香残、莫倚高楼:“晚香残”指傍晚时分香味慢慢消散;“莫倚高楼”意味着不要过分依赖高处的楼阁,以免感到孤独和寂寞。 4. 寒月羁人同是客,偏伴我、住幽州:“寒月”象征孤寂和寒冷;“羁人”指旅行中的人,也可以指生活坎坷的人;“幽州”在古诗中是北方边远地区的称呼。 5. 小院入边愁:“边愁”指边境的忧愁,也常用来描写旅人的愁苦;“小院”表示诗人的居住地。 6. 金戈满旧游:“金戈”指金属制成的兵器,这里表示战争的残酷;“旧游”代表过去的生活经历。 7. 问五湖、那有扁舟:“五湖”指诗人想象的归宿;“扁舟”意为小船,暗示能够带自己离开困境的交通工具。 8. 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江声”指江河的水声;“和泪咽”表示泪水混杂着哭泣的声音;“故园流”代表回到故乡。
sally8018
去完善
赏析
《唐多令·感怀》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以及词人徐灿作为异乡的孤独情怀。“玉笛送清秋。红蕉露未收”,在清凉的秋天里,玉笛之声飘荡着淡淡的忧愁,而红蕉上的露水尚未消退,象征着生机尚存,但已是强弩之末。接下来的“晚香残、莫倚高楼”一句则表达了词人在高楼上对晚香的留恋,同时也寓意着繁华已逝,孤独留连。 “寒月羁人同是客,偏伴我、住幽州。”这句描绘了幽州的寒凉月色中,词人与异乡羁旅之人共度的场景,体现了他们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紧接着的“小院入边愁。金戈满旧游”进一步揭示了词人对战乱的忧虑和对过去无忧无虑生活的怀念。 结尾的两句“问五湖、那有扁舟。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则深深地表达了对故园的渴望和对战乱中的无奈,愿那故园的声音能在梦中陪伴着她,带她回到那遥远的家乡。整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词人在乱世中的生活体验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sally8018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多令·感怀》是明代女词人徐灿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创作于明末清初的动乱时期,反映了她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和反思。 在徐灿生活的时代,明朝已经衰落,内外交困,社会动荡不安。作为一位有才情的女子,她亲眼目睹了世间的悲欢离合,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惆怅。在这样的背景下,她创作出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词作,如《唐多令·感怀》等。 在这首词中,徐灿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她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感慨。她感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表达了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同时,她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认为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的来说,《唐多令·感怀》这首词展现了徐灿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她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世事的独到见解。这首词不仅反映了徐灿个人的心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共同的心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sally8018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