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将至京寄素庵
柳岸欹斜,帆影外、东风偏恶。人未起、旅愁先到,晓寒时作。满眼河山擘旧恨,茫茫何处藏舟壑。记玉箫、金管振中流,今非昨。
春尚在,衣怜薄。鸿云尽,书难托。叹征途憔悴,病腰如削。咫尺玉京人未见,又还负却朝来约。料残更、无语把青编,愁孤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河边的柳树枝倾斜着,船帆的影子在微风中摆动,人们尚未起床,旅途的忧愁就已经先到来了。拂晓时的寒冷总是让人心生感慨。眼前的江山是那么美丽,却让人回想起过去的遗憾。心中迷茫,不知道该把那藏着的小船藏在哪片深谷之中。想起那些在中流砥振响的箫声和管乐,现在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悠扬。
春天还在,衣服却已经变得单薄。鸿雁群离去,书信难以传递。感叹着旅途的艰辛使身体疲惫不堪,腰围瘦削。离京城只有咫尺之遥,却还没有见到思念的人,又一次辜负了早上的约定。料想深夜时,我只能默默地翻阅书籍,独自品尝这孤独的滋味。

去完善
释义
1. 柳岸: 指柳树成荫的岸边。
2. 欹斜: 倾斜,歪斜。
3. 帆影: 船帆的影子,这里代指船只。
4. 东风偏恶:东风喻指春天,恶,不令人舒适。
5. 旅愁:旅途中的忧愁。
6. 擘旧恨:擘,分开;旧恨,过去的仇恨或遗憾。
7. 舟壑:舟,船;壑,山谷。
8. 玉箫:古代用玉制成的箫,此处指乐器。
9. 金管:古代一种金属制成的管乐器。
10. 中流:河流中央,这里表示船只经过水域的中心。
11. 春尚在:春天仍在持续。
12. 衣怜薄:衣服单薄,让人感到可怜。
13. 鸿云尽:鸿云,鸿雁群飞时的云团;尽,消失。
14. 书难托:书信难以传递。
15. 征途憔悴:旅途劳累使人憔悴。
16. 病腰如削:腰部因病疼痛,像被削去一样。
17.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18. 玉京:神话中的天帝所居之处,这里借指京城。
19. 负却:辜负了。
20. 朝来约:早晨定下的约定。
21. 残更:指深夜时分。
22. 无语把青编:青编,古代用竹子编成的书籍,这里泛指书籍。
23. 孤酌:独自饮酒。

去完善
赏析
本词词牌名为《满江红》,选自清代女词人徐灿的作品《将至京寄素庵》。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柳岸欹斜,帆影外、东风偏恶”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表现了船行水上的动态美。同时,“东风偏恶”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作者的无奈心情。
接下来的“人未起、旅愁先到,晓寒时作”则将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旅愁”“晓寒”等词汇营造出了强烈的氛围感。
随后,“满眼河山擘旧恨,茫茫何处藏舟壑”两句点明了作者心中的国仇家恨,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哀痛。其中,“擘旧恨”是比喻的手法,形容无法忘怀的痛苦回忆。
“记玉箫、金管振中流,今非昨”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以及感叹现今境况的变化,对比强烈,突显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下阕的“春尚在,衣怜薄。鸿云尽,书难托”四句表达出离别之际的无奈与哀伤。作者以“春尚在”反衬自身生活的困顿;“鸿云尽,书难托”则是借鸿雁传书的典故,诉说自己思念亲人的无奈。
最后,“咫尺玉京人未见,又还负却朝来约。料残更、无语把青编,愁孤酌”三句勾勒出行踪不定、遥望京城的场景,以及对亲人的牵挂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这里,“咫尺玉京”意味着近在咫尺却又无法相见的遗憾,而“残更”则表现了旅途的辛苦与寂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满江红·将至京寄素庵》是徐灿创作的一首词。徐灿(生卒年不详),女,字昭如,号深翠山人,又号紫髯翁,浙江德清人。她以书画诗词著名于明末清初,尤其擅长填词,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该诗创作于明清交替之际,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江南地区战乱频发。此时的徐灿生活困苦,漂泊不定。徐灿在战乱中成长,见证了国家局势的剧变,更亲身经历了生活的困苦。
在这个特殊时期,徐灿对人生、对国家有了更深的感悟。她在《满江红·将至京寄素庵》一词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以及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