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初春
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春魂已作天涯絮。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夕阳一片江流去。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绿意盎然的草儿刚刚冒头,洁白的梨花还未被春雨沾染,春天的气息已然弥漫在遥远的天际。晶莹剔透的珠帘仿佛专为谁而低垂,金色的光线洒满樱桃树梢。
远方的故乡如梦似幻,孤舟不知停靠何方,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江水流逝的方向。碧空如洗,映衬着古老山河的风貌,月光的痕迹请不要照入这深深的所在。

去完善
释义
1. 踏莎行:词牌名;
2. 徐灿:字湘蘋,又字明霞,号紫䌽,江南吴江(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著名女词人;
3. 春魂已作天涯絮:春魂,春天的灵魂或生命力。这里指春天已经开始萌发并散播;
4. 晶帘宛转为谁垂:晶帘,晶莹剔透的帘子。这里形容光线透过稀疏的树叶照在地面上的情景;
5. 金衣飞上樱桃树:金衣,蜜蜂的别称。这句描绘了蜜蜂采蜜的情景;
6. 故国茫茫,扁舟何许:故国,故乡。扁舟,小船。这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7. 月痕休到深深处:月痕,月亮的影子。这里用月亮的影子比喻时光流逝。

去完善
赏析
《踏莎行·初春》是清代女词人徐灿的一首描绘初春景象的词作。在初春这个万物初生的时节,徐灿以细腻的手法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自身的情感体验。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的景象。“芳草才芽,梨花未雨”描述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形象地展示了大自然万物复苏的场景。紧接着,“春魂已作天涯絮”传达了春天气息弥漫四方的感觉,也表达了词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晶帘宛转为谁垂,金衣飞上樱桃树”则通过拟人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可爱与活泼。
下阕则转向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故国茫茫,扁舟何许”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怀念,以及词人在人生道路上漂泊不定的心情。而“夕阳一片江流去”更是将这种情绪推向高潮,通过夕阳西下的场景,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最后两句“碧云犹叠旧河山,月痕休到深深处”则以大自然的美好意象寄托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又有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词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踏莎行·初春》是清代著名女词人徐灿的一首咏春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650年左右,正值明清更迭之际。在这时期,徐灿经历了从官宦世家沦为普通百姓的沧桑巨变。她和丈夫陈之遴因抗清失败而被流放到辽东,度过了近二十年的流放生活。虽然生活困苦,但她依然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坚韧的精神,在诗词中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徐灿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清易代、战火纷飞的时期。当时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战乱之苦。徐灿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她的词作以婉约为主,但又寓含着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展现了她崇高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