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少年游·有感

标题包含
少年游·有感
衰杨霜遍灞陵桥。何物似前朝。夜来明月,依然相照,还认楚宫腰。 金尊半掩琵琶恨,旧谙为谁调。翡翠楼前,胭脂井畔,魂与落花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灿(1573年-1644年),字宾友,号剑溪,浙江绍兴府上虞县人。明朝末年的文人,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与陈子龙并称“南陈北徐”。 徐灿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徐学谟曾任南京兵部侍郎,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查看更多
安醇宝宝
去完善

译文
衰败的杨柳布满灞陵桥,它们就像什么?就像从前朝代的见证者。夜晚,月亮依旧明亮,照着杨柳,仿佛还能看到古时的宫廷美人。 金杯半掩着琵琶乐,这是为了谁在演奏?翡翠楼前,胭脂井旁,美人的灵魂似乎正随着花瓣一起飘落。
安醇宝宝
去完善
释义
1. 衰杨:枯败的杨树。 2. 灞陵桥:位于长安东面,是送别亲友的地方。这里代指离别地点。 3. 何物:什么事物。 4. 前朝:指古代或前一代。 5. 金尊:金属制的酒杯。 6. 琵琶恨:用琵琶弹奏哀愁的曲调。 7. 旧谙:熟悉过去的音乐。 8. 为谁调:为何给某人演奏。 9. 翡翠楼:华美富丽的楼阁。 10. 胭脂井:即故宫的胭脂井,相传这里曾是隋朝时囚禁陈后主的场景。 11. 落花飘:以落花的凋零喻人的离散与悲伤。
安醇宝宝
去完善
赏析
《少年游·有感》是清代词人徐灿的一首佳作,通过对景物、历史和人事的描绘,表达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人生感悟。 首句“衰杨霜遍灞陵桥”以秋天的萧瑟景象开篇,揭示了历史沧桑之感。杨树经霜变衰,寓意着世事无常,曾经的繁华已经成为过去。紧接着的“何物似前朝”则是在发问:世间还有什么能像前朝那样,让人怀念不已呢? 接下来的“夜来明月,依然相照,还认楚宫腰”将思绪拉回到从前。即使岁月流转,但那轮明月仍然高悬夜空,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往事。这里的“楚宫腰”指代的是古代美女,也象征着王朝的兴衰更替。 “金尊半掩琵琶恨,旧谙为谁调”描述了词人在抚琴弹奏时,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感伤和对未来的迷茫。她熟练地弹奏着曲调,却无人理解她的心情,只有琵琶默默诉说着心事。 最后三句“翡翠楼前,胭脂井畔,魂与落花飘”进一步勾勒出了那种无奈而凄美的意境。翡翠楼和胭脂井都是繁华的象征,然而现在,这一切都已如落花般飘散,只剩下孤寂的灵魂在缅怀过去。 整首词情感深沉,画面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通过不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体悟,使读者沉浸在那份永恒的美中,产生共鸣。
安醇宝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少年游·有感》是清代女词人徐灿的作品。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在清朝初期,大约在公元1644年至1661年之间。这一时期,正值明清更迭之际,社会动荡,战火连绵。 徐灿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著名的文人学士。然而,在这个时期,家族的荣光逐渐消逝,生活的困苦接踵而至。徐灿的人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如战乱、家道中落等,这些遭遇使她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时代背景下,明清更迭导致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革。一方面,明朝的覆灭使得许多文人志士深感痛惜;另一方面,清朝的统治者对汉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接纳和尊重,使得一些知识分子尚有机会抒发自己的情怀。在这种环境下,徐灿的词作既表现出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又流露出对现实的忧虑和感慨。 总之,《少年游·有感》的创作背景涉及到了徐灿个人的人生际遇,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安醇宝宝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