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永遇乐 秋夜

标题包含
永遇乐 秋夜
团扇才收,凉风俄透,粉红零剪。霞卷冰绡,一天寒碧,只有愁相见。惯愁双黛,也须耐得,多少雨嗟云倦。路茫茫、东篱在何处,罗袜棱棱寻遍。回头曾念,几番尘梦,目断还教肠断。叶砌层阶,霜欺馀菊,去雁应相怨。玉漏频传,晶帘时曳,烟结香篝如霰。今宵对、依依明月,此情何限。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徐灿(1573年-1644年),字宾友,号剑溪,浙江绍兴府上虞县人。明朝末年的文人,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与陈子龙并称“南陈北徐”。 徐灿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徐学谟曾任南京兵部侍郎,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查看更多
桔子juju
去完善

译文
团团的扇子刚刚放下,微风就悄悄穿过。粉红色的花瓣凋落满地。晚霞在冰纱般薄雾中翻卷,整个世界变得寒冷而宁静,只有无尽的哀愁映入眼帘。那曾经双眉紧锁的人儿,也只能忍受这无尽的雨悲云愁。前路漫漫,那东篱之所在,遍寻无影。回头回想那些旧日的梦境,无限惆怅。那些远去的雁群,也应怨恨这个季节的无情。时光流逝,水晶帘轻轻晃动,烟雾般的香气弥漫四周。今夜对着这轮明亮的月亮,这份情感又该如何地无尽呢?
桔子juju
去完善
释义
1. 团扇:古代女子手持的圆形扇子。 2. 粉红零剪:形容花瓣飘落的景象。 3. 冰绡:轻薄透明的丝织物,这里用来形容秋天的天空。 4. 愁相见:指愁绪与秋天的景色相遇。 5. 惯愁双黛:意指忧愁的女子。双黛,指女子的眉毛。 6. 雨嗟云倦:指女子因哀伤而疲惫不堪。 7. 东篱:源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这里指代菊花。 8. 罗袜棱棱:形容寻觅的脚步。 9. 尘梦:尘世之梦,指对生活琐事的烦恼。 10. 叶砌层阶:形容台阶上堆积的落叶。 11. 霜欺馀菊:被霜欺凌剩下的菊花。 12. 去雁应相怨:离开的大雁也应该感到怨恨。 13. 玉漏频传:形容时间不断流逝。 14. 晶帘时曳:晶莹的窗帘随风摇曳。 15. 烟结香篝如霰:烟雾凝结在香炉中,如同细雪。 16. 依依明月:明亮的月亮。 17. 此情何限:这种情感无法用言语表达。
桔子juju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的意象与情感独具匠心。开篇以“团扇才收,凉风俄透,粉红零剪”写秋风乍起,夜幕降临的景象,形象生动。随后,以“霞卷冰绡,一天寒碧,只有愁相见”描绘了深秋寒意浓重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惆怅的情绪基调。接下来的“惯愁双黛,也须耐得,多少雨嗟云倦”刻画了主人公独坐室内的情景,表现了她饱经风霜却仍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 下阕中的“路茫茫、东篱在何处,罗袜棱棱寻遍”更进一层地展示了主人公孤独失落的心境,她满怀愁绪地寻找心中的桃花源,却终究无法寻觅到。结尾三句“今宵对、依依明月,此情何限”则以此情此景为依托,传达出主人公对未来人生的期待与无奈交织的情感。 整首词意境深幽,情感真挚,颇具婉约之美。
桔子juju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永遇乐·秋夜》是清代女词人徐灿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词的意境和内容来看,可能创作于她晚年时期。徐灿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她的丈夫陈子龙在抗清斗争中壮烈牺牲,使她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她用诗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她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徐灿的词风婉约,富有深情。在这首《永遇乐·秋夜》中,她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心情。“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通过描写秋风的萧瑟和树叶的凋零,展现了时局的严峻和人生的无奈。接下来,她又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自己登高望远、寻觅知音的情景。这种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实际上是她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的象征。 总的来说,《永遇乐·秋夜》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一个战乱频繁、民生疾苦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徐灿用诗词抒发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展现了一个女子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桔子juju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