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底树
庭树又秋花。做弄年华。满城霜气湿青笳。眼底眉头愁未了,去数归鸦。残月霭窗纱。莫便西斜。雁声和梦落天涯。渺渺濛濛云一缕,可是还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庭院里的树木又开满了秋天的花朵。它们在捉弄时间,让年华流逝。满城的霜气使青笳的声音更加湿润。眼睛底下的眉毛都充满了忧愁,无法忘记过去的事,只能数着归巢的乌鸦。天边的残月穿过窗户上的纱幕,不要让月亮偏西落下。雁群的叫声伴随着梦境一起消失在天边。那么遥远而朦胧的一片云,是你回家的路吗?

去完善
释义
1. 浪淘沙:词牌名。
2. 底树:指“底”字应作“地”,这里可能是传抄错误或者音韵需要。此词的写作背景可能与作者思乡之情有关,因而猜测“底树”可能为笔误或音律需求所致。
3. 庭树又秋花:描述秋天的景象,庭院中的树木再次开花。
4. 做弄年华:感叹时光的流逝。
5. 满城霜气湿青笳:整座城市弥漫着寒冷的气氛,湿润的寒气侵入胡笳声中。青笳,一种军中乐器,暗示军事。
6. 眼底眉头愁未了:因忧虑而引起的眉间之愁难以消散。
7. 去数归鸦:在窗外看见归鸦,以此形容离家在外的人盼望回家的心情。
8. 残月霭窗纱:月光透过窗纱映入屋内,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9. 莫便西斜:希望月亮不要立即落下,留住这美好的时刻。
10. 雁声和梦落天涯:远方的雁群的声音伴随着梦境飘向天涯。
11. 渺渺濛濛云一缕:遥远的天际浮现出一丝若有若无的云彩。
12. 可是还家:这句描绘的是诗人在思家之际看到远方的云彩,猜想那是否是自己归家的方向。

去完善
赏析
《浪淘沙·底树》是清代词人徐灿的一首怀乡之作。这首词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
上阙通过描写“庭树又秋花”、“满城霜气”以及“青笳”等物象,营造出一种凄清的秋意氛围。同时,通过“眼底眉头愁未了,去数归鸦”的描绘,传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切情感。
下阙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在“残月霭窗纱”的美景中,诗人感叹时光流逝,盼望月亮不要西斜。而“雁声和梦落天涯”一句,则借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了诗人渴望与故乡亲人沟通的期盼。最后,“渺渺濛濛云一缕,可是还家”一句,以云作为象征,寓含着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整首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浪淘沙·眼底树》是清代著名女词人徐灿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作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明清更迭的动荡时期,满清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力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要求汉人改易服饰、发式。作为明遗民,徐灿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自然有着复杂的心情。
徐灿的父亲徐石麒在崇祯朝官至刑部尚书,但明亡后,他不愿事清,于是辞官回乡,过着隐逸的生活。受此影响,徐灿也对清政权抱有不满和反感,但她又不能完全摆脱现实,因此她的词作往往充满了悲凉与无奈的情绪。这首《浪淘沙·眼底树》便是她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感慨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