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自述
三十无名客,空山独卧秋。病多知药性,年长信人愁。
萤影竹窗下,松声茅屋头。近来心更静,不梦世间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30个默默无闻的人,独自躺在寂静的山谷中度过秋天。
因为疾病而了解药物的性能,年长就相信人间的忧愁。
在竹林窗下看萤火虫的影子,从茅屋顶上听到松树的声音。
最近内心更加平静,不再做那些世俗的梦了。
去完善
释义
1. 三十无名客:指人到三十仍无功名。
2. 空山:孤独的山中。
3. 独卧秋:在秋天里独自睡眠。
4. 病多知药性:因为经常生病,所以懂得各种药物的性质。
5. 年长信人愁:年纪大了容易相信忧愁的事情。
6. 萤影:萤火虫的影子。
7. 竹窗:用竹子做窗户的房子。
8. 松声:风吹松树发出的声音。
9. 茅屋:用茅草做的房子。
10. 近来心更静:近来内心更加平静。
11. 不梦世间游:不再梦见人世间的纷扰与游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山中自述》以自然与人为对比,展现了作者在寂静山林中的超脱心境。首句“三十无名客”突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但“空山独卧秋”却表现了他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的心态。诗的中间两联描绘了山林景象,并通过“病多知药性”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了解;而“年长信人愁”则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尾联“近来心更静,不梦世间游”表达出作者在山水之间心灵得到了宁静,超越了世俗纷扰,达到了内心平和的境界。总的来说,这首诗将个人情感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体现了作者淡薄名利、向往恬静生活的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中自述》是唐代诗人于鹄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800年左右。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唐代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然而,虽然表面看似和平繁荣,但唐朝内部已经暗潮涌动,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出来,这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于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的家庭并不显赫,但他自幼聪颖好学,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因此,他选择了隐居山林,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这首诗正是他在山中生活时的自述,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世俗纷争的淡然态度。诗句中的“自爱”、“云涧”等词,形象地描绘了他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而“鹤去空山”一句,则暗示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豁达与超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