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咏警戒 其四
人非莫举扬,万事且包荒。
殿上便犹掩,车中吐不妨。
在他诚所短,于己有何长。
须是常规检,回头自忖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人们不会无所作为,所有的东西都会包容在内心。
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也可以有所隐藏,在车中吐露也不妨事。
这些都是他真诚的表达,对于自己又有什么长处呢?
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检查,然后回头看来自我衡量。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莫举扬:不要过分张扬自己的成就。
2. 包荒:宽容忍耐,包容。
3. 殿上便犹掩:比喻在公共场合隐藏缺点或不足。
4. 车中吐不妨:形容在私下场合可以放松自己,展现真实的自我。
5. 常规检:按照正常规则去检验自己的行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人生准则和道德修养的古诗,诗人通过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不足,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循一定的规矩,时刻保持自我反省。
“人非莫举扬,万事且包荒”一句,表达的是人在世上总会有犯错的时候,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他人。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不能完全如意,需要我们去适应和接纳。
“殿上便犹掩,车中吐不妨”则是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揭示人性中的虚伪和虚荣。当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时,会努力掩饰自己的不足;而在私人空间里,却往往放纵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接下来的两句“在他诚所短,于己有何长”,则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度剖析。别人的缺点,也许正是我们自己所缺乏的,我们应该从他人的错误中学到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最后两句“须是常规检,回头自忖量”,是对全诗的总结。一个人在生活中,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以此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八咏警戒·其四》是宋代文学家吴处厚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50年左右,正值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学艺术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吴处厚本人生活在一个士人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吴处厚年轻时便已显露才华,被荐举为进士,进入了官场。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志,曾多次被贬谪。这一人生经历使他对于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促使他关注民生疾苦,以文学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慨。
在《八咏警戒·其四》这首诗中,吴处厚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表达了对人民的深深同情。这首诗既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又表现了他的人文关怀,成为宋代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