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益部途中
中台分虎节,全蜀领龟城。
山色二千里,水声三十程。
烟村深谷火,云栈半空铃。
野馆无钟漏,猿吟晓日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中台(成都)分成虎形之地,整个四川地区包括龟型城市。
山的景色有两千里远,水的声音通过三十个驿站来传递。
在深谷中的村庄有烟雾升起,走在云端的山路上能听到风铃的声音。
路边的旅馆没有钟和漏刻计时器,清晨听着猴子在树上的叫声伴随着朝阳的出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中台:指的是朝廷或者中央官署。
2. 分虎节:古代官员出使的一种仪仗,这里指出任地方官。
3. 全蜀:四川的别称,因为战国时期楚国曾有蜀郡而得名。
4. 龟城:一种像乌龟形状的城市,这里指代益部所在的成都地区。
5. 三十程:形容路程遥远,经过多个驿站或行程。
6. 烟村:烟雾笼罩的小村庄。
7. 深谷:幽深的山谷。
8. 云栈:高耸险峻的山间栈道。
9. 半空铃:形容山间铃铛的声音在山谷之间回响。
10. 野馆:野外简陋的驿站。
11. 无钟漏:没有钟声和滴漏,形容地方的偏远和宁静。
12. 猿吟:猿猴的鸣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赴任益部(今四川省)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山水景色为主,展现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首联描述了诗人的身份与即将前往的目的地;颔联以“山色”和“水声”展示沿途的壮丽风光;颈联通过“烟村”“深谷火”“云栈”“半空铃”等意象,展示了旅途中的不同场景;尾联则以“野馆”“钟漏”“猿吟”“晓日明”等元素,勾勒出一幅静谧、和谐的自然画卷。整体来看,这首诗歌情感真挚,富有画意,既是对旅行过程的记录,也是对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赴益部途中》这首诗,出自于北宋文学家张方平之手。这是他在公元1047年(庆历三年)前往益州任职时创作的。在这段时间里,张方平因才学出众而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益州知州。然而,当时的益州地区局势复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加之自然灾害频发,民生困苦。
在这种背景下,张方平深感责任重大,他决心竭尽全力治理好益州,造福百姓。因此,在赴任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赴益部途中》,表达了诗人勇于担当、为民造福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的深深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