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在军登城楼

标题包含
在军登城楼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19年-约68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唐代著名文学家、骈文家,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号称“长安才子”。据《旧唐书》记载,他年幼即有诗名。后...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城墙上的风声显得冰冷无情,江水中的水汽也弥漫着寒气。士兵们何时才能结束战斗呢?那时,他们将欢歌笑语地返回长安城。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城上风威冷:描绘了在寒冷的天气中,城上的氛围严肃且紧张。 2. 江中水气寒:指江水也被寒冷的气氛影响,变得寒冷。 3. 戎衣何日定:询问何时战争结束,士兵可以脱去军装。 4. 歌舞入长安:象征和平盛世的到来,人们可以在首都长安尽情歌舞庆祝。
去完善
赏析
《在军登城楼》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五言诗。全诗描绘了边关戍楼的寒冷景象和诗人渴望早日平定战乱、使人民得以重回安宁生活的愿望。 首句“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以细致的笔触描绘出边关的天气,“风威冷”与“水气寒”既表现出边关环境之恶劣,也暗示着战事的紧张气氛。两句中的“冷”与“寒”字,不仅突出了自然环境的特征,还寓含着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安。 次句“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期望。他希望尽快结束战争,让人民能够穿着日常服饰尽情地歌舞,回到曾经繁华的长安城。这里的“歌舞入长安”既象征着战争的终结,也代表着和平年代的繁荣景象。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绘和对和平的期盼,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以及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虽然诗歌的篇幅简短,却富有深厚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令人叹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军登城楼》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初唐时期,大约在公元675年左右。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忠诚,展示了他慷慨激昂的壮志豪情。 在初唐时期,国家尚处于统一和分裂的斗争之中,战争频繁,民生疾苦。作为文人士大夫,骆宾王胸怀大志,希望在国家需要时能尽一份力量。然而,当时的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导致国家的繁荣受到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骆宾王写下了这首充满忧患意识的《在军登城楼》。 在这首诗中,骆宾王通过对边疆战场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国家忠诚、勇于献身的豪情壮志。从“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通过对比今昔战局,展示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总的来说,《在军登城楼》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初唐时期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忠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