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亭
衮衮长江浸落晖,水流不尽觉云移。
登高忽动离骚恨,无奈山川苦要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滚滚长江映照着夕阳余晖,流水不息似感知云朵飘移。
登上高处忽然涌起屈原遗恨,却奈何江山壮丽召唤诗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衮衮:连续不断的样子。
2. 离骚:一部表达忧国忧民情感的古籍作品。
去完善
赏析
《望江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江边的高处,看到滚滚长江水不断流淌的壮观景象。“衮衮长江浸落晖”一句,通过“衮衮”一词形象地描绘出长江水滚滚东流的场景,同时“浸落晖”则暗示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这种描绘不仅表现了长江水的流动,更衬托出时光流逝之感。
接着,诗人用“水流不尽觉云移”来形容江水长流与天空云朵移动的关系。这句话意味着,在诗人眼中,江水永无止境的流淌使得他注意到天上云朵的缓慢移动。这种观察方法强调了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和生命的力量。
“登高忽动离骚恨”这一句,诗人表达了登上高处时忽然产生的一种情感共鸣。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曾写下了许多表达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忧虑之情的诗篇。这里诗人以“离骚恨”来描述自己在这特定场景下的感慨,即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深深的哀伤之情。
最后,“无奈山川苦要诗”是对前文的总结。诗人感叹,尽管面对壮丽的山河景色,但心中的担忧与哀愁却无法消除。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内心矛盾催生了更多的诗意表达,这也反映出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综上所述,整首诗通过对长江滚滚流水及高空云朵变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登临高处的独特视角以及对祖国河山深沉的情感寄托。在对江山美景的赞叹中,诗人无法掩饰心中忧虑,这种矛盾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从而凸显了本诗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江亭》是北宋诗人陈岩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望江亭上远眺长江时的所思所感。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公元960-1127年间的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北宋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陈岩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担任过地方官吏,对民生疾苦有所了解。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然而,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多次遭到排挤和贬谪。这段人生际遇使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创作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首诗中,陈岩通过对望江亭的描绘,表达了对长江壮美景色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他在诗中写到:“望江亭上望江流,江水流长无尽头。”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长江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出他对人生命运的无常之感。
总的来说,《望江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竞争激烈的社会。诗人陈岩在这段时期的人生际遇,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