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钓台
霜发孤舟客,风帆七里滩。渔家江树晚,雁影水云寒。乡近人情好,年丰老虑宽。归舟真误矣,何事著儒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发孤独的船客,扬帆驶过七里的江滩。渔家灯火映照江边的树木,夜幕降临,雁群在水云中投下寒冷的影子。家乡近在咫尺,人情温暖;丰收的年景,让老人心中的忧虑得以宽慰。回家的小船已然靠岸,为什么我还要戴着这儒生的帽子呢?
去完善
释义
1. 鲜于枢: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字伯机,号困学山民,渔阳郡人。
2. 钓台:浙江省衢州市的景点,相传东汉初年的严子陵在此隐居垂钓,故称“钓台”。
3. 霜发:形容白发如霜,这里指作者自己年老头发花白的形象。
4. 孤舟客:独自乘船的游客,这里指的是作者本人。
5. 风帆:帆船,这里用来描绘作者乘船的样子。
6. 七里滩:位于浙江省衢州市的一个江滩,是过钓台时的必经之地。
7. 渔家:渔民的家,这里用来描述江边的美景。
8. 江树晚:江边的树木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美丽。
9. 雁影:大雁的影子,这里用来描绘天空中飞翔的大雁。
10. 水云寒:水面上漂浮的云彩给人带来寒冷的感觉。
11. 乡近:家乡就在附近,这里指作者即将到达故乡。
12. 人情好:当地的人们热情友好。
13. 年丰:丰收之年,这里指庄稼收成很好。
14. 老虑宽:年纪大的人忧虑少,这里指作者自己因为年事已高,所以忧虑减少。
15. 归舟真误矣:回到家乡真是一种错误的决定啊。
16. 何事著儒冠:为什么要戴着儒士的帽子呢?这里指作者对自己文人身份的质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过钓台的行程为主线,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画面。首联描绘了诗人在白发苍苍的年纪乘舟独行,独自在七里滩的风帆中穿梭,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苍老但坚毅的形象。颔联通过对渔家的描绘以及大雁投影在水中的景象,进一步拓展了画面,丰富了层次。“江树晚”、“雁影水云寒”两种景象相互映衬,形成了萧瑟冷峻的氛围。颈联通过“人情好”和“老虑宽”的对比,凸显了在接近故乡的地方所感受到的温暖。尾联则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慨叹,表达了后悔涉足仕途的念头,也体现了诗人回归自然的愿望。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深沉,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钓台》是元朝诗人鲜于枢的一首描绘古人隐逸生活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元朝初期,大约公元1271年至1368年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民族交融和历史文化传承的特殊时期,蒙古帝国建立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
鲜于枢在这个时期的人生经历丰富,他曾担任元朝官员,但因对现实不满而选择辞官回乡。他在隐逸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写下了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和古人隐逸生活的诗篇。在《过钓台》中,他以钓台为背景,表达了对自己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古代隐士的敬仰之情。
这个时期的元初社会政治背景也影响着鲜于枢的创作。元朝虽然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但由于其民族压迫政策,使得汉人、南人地位低下,儒家文化受到冲击。这使得许多文人墨客选择了隐居,鲜于枢也是其中的一员。他在隐居生活中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