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怀

标题包含
咏怀
落日重云下,哀哀闻子规。 荆玉化为土,湘泪摧空枝。 彼禽复何怨,岁岁号春时。 春风自无情,众芳日夜衰。 冉冉无终极,哀乐徒尔为。 睇彼川上流,浩荡无前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永颐(1840年-1901年),法号“释永颐”,俗名“李瑞清”,字“少白”,号“梅痴”,又号“清道人”,中国清朝末年著名画家、书法家。 释永颐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对诗词书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夕阳下厚重的云层中,悲戚地传来杜鹃的啼鸣。 珍贵的宝石变为尘土,悲伤的泪水使树枝空虚。 那鸟儿又有何怨恨呢?每年的春天它都会哀号。 春风本是无情的,花草却每日每夜都在凋谢。 生命时光流逝无尽头,悲哀和快乐都只是徒劳而已。 看那河流的上游,浩渺无际没有尽头。
去完善
释义
1. 落日:太阳即将落下的时刻。 2. 重云:厚厚的云层。 3. 哀哀:悲伤的样子。 4. 子规:杜鹃鸟的别称。 5. 荆玉:楚地的美玉。这里指美好的人或事物。 6. 湘泪:湘江女神的泪水。 7. 空枝:空荡的树枝。 8. 复何怨: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9. 岁岁:每年。 10. 号:鸣叫。 11. 春风:春天的风。 12. 自无情:本身没有情感。 13. 众芳:各种花朵。 14. 日夜:一天到晚。 15. 冉冉:缓慢移动的样子。 16. 无终极:没有终点。 17. 哀乐:悲哀和快乐。 18. 徒尔为:徒劳无益的事情。 19. 睇:斜眼看。 20. 川上流:河岸边的流水。 21. 浩荡:广阔无边。 22. 无前期:无法预测的未来。
去完善
赏析
《咏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内心深沉的感慨和哀伤之情。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落日”、“哀哀子规”、“荆玉”、“湘泪”、“众芳”等,通过这些形象来传达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联“落日重云下,哀哀闻子规”,以日暮时分传来的子规鸟悲鸣起笔,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落日与重云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艰辛,而子规的哀鸣则表达了诗人的悲痛心情。 颔联“荆玉化为土,湘泪摧空枝”,诗人用荆玉和湘泪这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荆玉是古代楚国的一种美玉,这里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湘泪则是传说中舜帝南巡时,其妃娥皇、女英洒在湘竹上的泪水,这里用来象征悲伤的情感。这两句诗意味着美好的事物终将消逝,留下的只有悲伤的回忆。 颈联“彼禽复何怨,岁岁号春时。春风自无情,众芳日夜衰。”继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深化主题。诗中提到“彼禽”即子规鸟,“春时”则代表了春天,象征着生命力和希望。然而,子规鸟年复一年地哀鸣,尽管春天来了又去,但美好时光却难以长久。“春风自无情,众芳日夜衰”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认为春风的无情导致群芳的凋零,暗示了生活中的美好总是短暂的。 尾联“冉冉无终极,哀乐徒尔为。睇彼川上流,浩荡无前期。”表明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冉冉无终极”表示时间的流逝无法抗拒,生命的进程无法把握。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感到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变得毫无意义。最后,他抬头望向那浩荡的江河,感叹前途渺茫,无所适从。 整首诗以深沉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在面对生命无常时的无奈和悲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怀》是唐代诗人释永颐的一首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79年,正值唐末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释永颐(846-907),又作夷吾、生弘赞等,俗姓陈,天台黄岩(今浙江台州)人。出家后受学于应天从谏,是五代时天台宗僧。历游诸方,广事交游,有诗名。 在《咏怀》这一时期,释永颐正处于其人生的转折点。他的家族因战乱而衰落,他本人也因战乱流离失所。在此背景下,他以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渴望安宁的心情。此外,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也对释永颐产生了影响。唐朝末年,由于宦官弄权、藩镇割据等原因,国家局势日趋紧张。释永颐的《咏怀》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反映了诗人在这种动荡环境下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