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石席

标题包含
石席
有状卷不得,闲斋惜夜长。 坐来消暑气,睡去入秋乡。 隐隐生寒骨,沈沈发冷光。 何时遂深遁,移取置山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有些情况无法控制,闲暇时在书房中感叹夜晚漫长。 坐下来驱散炎热之气,进入梦乡仿佛置身于秋天的景象。 寒气悄悄侵入身体,灯光发出寒冷的光芒。 什么时候能实现心中的向往,将这些迁移到山间小屋。
去完善
释义
1. 石席:古人休息时用的石头或玉石制成的垫子。 2. 卷:书籍。这里指烦恼或忧虑。 3. 闲斋:闲置的屋子。 4. 秋乡:秋天的景象,带有秋天的气氛的地方。 5. 寒露:秋天早晨的露水,温度较低,容易使物体表面凝结成霜。 6. 深沉:隐藏于深处,不显露出来。 7. 山房:山中或山林深处的房子,多指僧人的修行处。
去完善
赏析
《石席》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保暹与石的交流。首联以“卷不得”写出了石的坚硬和质地,表现出诗人对于石的珍爱;接着用“闲斋”与“夜长”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颔联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消暑气”和“入秋乡”两个意象,将石席比作夏夜中的一阵凉意和秋天的寂静,使得读者仿佛置身其中。颈联则通过“生寒骨”和“发冷光”进一步强调石席的寒凉之感和阴冷之气,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意境。尾联则以“何时遂深遁,移取置山房”抒发了诗人在期待一个理想的环境,能够在那里安享石席带来的清凉与宁静。整首诗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善于运用比拟、象征等修辞手法,同时结合个人的感受,使得诗歌的画面生动活泼,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席》是宋代诗人释保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初的宋朝时期,即北宋和南宋之交。这个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释保暹作为一位僧人诗人,他的生活充满了修行与思考。他游历四方,结交名士,对自然和社会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以及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这首《石席》就是他在游历过程中,看到山石之间的席子,引发出对生活的沉思和对人生的感悟。 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文人士大夫的地位逐渐上升,诗歌创作成为一种时尚。同时,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人生、道德等方面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时代背景为释保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现实意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