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江秋夕
巴水寒声去渺茫,半空云树落秋光。
离人此夜和愁宿,不听啼猿亦断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巴水寒气飘渺无踪,高空云彩与树木洒满秋日阳光。离别之人在这漫漫长夜因愁绪而难眠,即使不听那哀鸣的猿声也令人心碎断肠。
去完善
释义
1. 巴江:即嘉陵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米仓山,贯穿四川省与重庆市。
2. 寒声:指江水流动的声音给人带来的寒冷感。
3. 去渺茫:水流不断向远处流淌,视野逐渐模糊。
4. 半空:诗中描绘的视角可能为高山处俯瞰江水及岸边的景象。
5. 云树:云雾缭绕的高大树木。
6. 秋光:秋天的景色。
7. 离人:离别的人,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自己或作者关心的友人。
8. 和愁宿:带着忧愁过夜。
9. 不听啼猿亦断肠:即使不听到猿猴的啼叫声,看到这样的景致也会使人肝肠寸断。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离别图。首句“巴水寒声去渺茫”写出了江水带着寒冷的声音远去,显得模糊不清,营造了一种迷茫的氛围。次句“半空云树落秋光”则通过描绘天空中飘落的树叶,表现了秋天的景色,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接下来的两句“离人此夜和愁宿,不听啼猿亦断肠”则表达了诗人在这个夜晚因离别而产生的忧愁,即使没有听到猿猴的啼哭,也让人感受到断肠般的悲伤。整首诗以江水、秋光和猿声为象征,展现了诗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巴江秋夕》是南宋诗人释保暹创作的一首描绘巴江秋夕景色的五言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初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金朝与南宋的对峙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释保暹在南宋初期,作为一个出家人,他的人生经历也相对较为简单。他在佛教修行中,注重内心的平静和对外界事物的超脱。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