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芜城古台
无处堪高望,城边上古台。
穷秋人独立,落日雁空回。
地险千峰出,霜严万木摧。
迟吟不能下,满眼是尘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无一处可以登高望远,只能在城墙边的古老高台上。
在深秋的季节里,人们独自站立;夕阳西下时,大雁在空中徘徊。
地势险峻,群山矗立;寒冷严霜,草木凋谢。
诗人久久不愿离去,因为他看到的都是满眼的尘埃与荒凉。
去完善
释义
1. 无处:没有合适的地方。
2. 高望:登高望远。
3. 边:指城边。
4. 穷秋:深秋时节。
5. 独立:独自站立。
6. 雁:大雁,候鸟。
7. 空回:在天空中飞翔,来回不定。
8. 地险:地势险要。
9. 千峰出:形容山峰众多。
10. 霜严:严寒的霜冻天气。
11. 万木摧:形容寒冷的霜冻使树木受到摧残。
12. 迟吟:慢慢吟咏。
13. 不能下:无法离去。
去完善
赏析
《登芜城古台》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登上古台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深秋、落日和险地等场景的刻画,展现出一种悲壮而苍茫的氛围。首联以“无处堪高望”开篇,表达了诗人内心无法诉说的忧思,紧接着用“城边上古台”勾勒出荒芜的古台景象,使得读者自然联想到历史的沧桑。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在“穷秋”时节独立于古台之上,使得眼前的“落日雁空回”更加显得寂寥和无奈。颈联中的“地险千峰出,霜严万木摧”更使得这种悲凉之感深化,仿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尾联以“迟吟不能下,满眼是尘埃”结尾,诗人迟迟不肯离去,是因为他沉浸在这片漫天飘散的尘埃之中,陷入了深深的哀思与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惆怅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芜城古台》是宋代诗人释保暹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18年,即北宋徽宗政和八年。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晚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社会矛盾尖锐。
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释保暹作为一位僧人,他游历四方,关注民生。他在芜湖城的一座古台上,俯瞰着城市的繁华与衰落,感慨万千。他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对历史兴衰的沉思,都体现在这首《登芜城古台》之中。
同时,这个时期的中国文学界,诗歌创作繁荣,尤其是禅宗诗歌。释保暹作为一名禅宗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禅宗思想为基调,追求超脱世俗、达观人生的境界。在《登芜城古台》中,他通过描绘芜湖城的景色和历史,表达了对于人生、历史和时代的深刻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