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
渺渺沈清际,回头望即赊。
幽禽飞共阔,野客泛无涯。
浦暗微分树,滩遥半涨沙。
今宵应有月,重得宿芦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寂静水域上,回头看去已经很远很远。
深邃的天空中,鸟儿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我独自乘舟,漂泊在水面没有尽头。
河岸的昏暗处,树木依稀可见;远方的沙滩,因为涨潮而变得模糊不清。
今晚应该有月亮出来吧,让我们再次借宿在芦苇丛生的岸边。
去完善
释义
1. 渺渺:形容水面广阔无边。
2. 沈清:指深沉的江水。
3. 回头望即赊:回头看去,距离已变得遥远。赊,长、远。
4. 幽禽:幽静的鸟类。
5. 野客:乡村野外的旅人。
6. 泛无涯:无边的漫游。
7. 浦暗微分树:江岸边阴暗处树木依稀可见。
8. 滩遥半涨沙:遥远的河滩上沙子半涨半落。
9. 今宵应有月:今夜应该会有一轮明月。
10. 重得宿芦花:再次得以在芦花中投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江行》描绘了诗人乘坐小船在江面上漂泊的景象。“渺渺沈清际”,表现了江水浩渺、深沉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迷茫之感。“回头望即赊”则意味着诗人虽然远离故乡,但仍然心系故土,无法忘怀亲人。
接着,“幽禽飞共阔,野客泛无涯”,描述了江面上飞鸟翱翔,自由驰骋的场景,以及诗人作为旅人在无尽的江面上飘荡的情景。“浦暗微分树,滩遥半涨沙”,则是通过描绘江边树林的暗淡与沙滩的半涨,来表现江水的汹涌与多变。
最后,“今宵应有月,重得宿芦花”,意味着尽管环境艰苦,但诗人仍然抱有乐观的心态,期待在今晚的月光下,再次在芦花丛中度过一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行》是北宋时期高僧释保暹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
在这个时期,保暹作为一位在佛门修行多年的僧人,游历四方,寻访名山古刹,深入经藏,参禅问道,努力寻求佛法的真谛。他不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也是一位深具洞察力的诗人,将个人在江上行船的感受和自然界的美景结合起来,形成了这首《江行》的诗篇。
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中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领域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释保暹生活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感受到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这都为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保暹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为基础,结合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表达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