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行肇上人
旧隐湖西寺,青青千万峰。
来书度深雪,归梦断疏钟。
开口与时避,论心似我慵。
流年共衰鬓,昨夜又闻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文中提到的地点和人物可能已经不存在了,很难找到确切的背景信息,但我们可以尝试将这些诗句转化为优雅的白话文:
旧的隐居地在湖西边的寺庙旁,周围有翠绿的群山环绕。
收到书信穿过厚厚的雪地,归乡的梦境却被稀疏的钟声打断。
与人交谈时尽量避开时事话题,谈论心事似乎让我感到慵懒。
时光流逝,我和白发一起老去,昨晚又听到了蟋蟀的鸣叫声。
去完善
释义
1. 寄: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他的朋友行肇上人的一封信,以诗的形式表达。
2. 行肇上人:佛教禅宗的一位禅师,此处指的便是这位叫行肇的和尚。
3. 旧隐湖西寺:隐指的是隐居的地方,这里指行肇上人之前的隐居地湖西寺。
4. 青青千万峰:描述湖西寺周围的景色,有众多青翠的山峰环绕。
5. 来书度深雪:诗人收到了来自行肇上人的信,信中描述了深雪中的情景。
6. 归梦断疏钟:梦中听到钟声而惊醒,再也回不去那个宁静的地方。
7. 开口与时避:意味着要避开世俗的烦恼,隐藏自己的思想。
8. 论心似我慵:即使谈论内心,我也像厌倦了一般,意指对世俗纷争的厌恶。
9. 流年共衰鬓:岁月匆匆,我们都已老去,形容时间飞逝。
10. 昨夜又闻蛩:昨夜又听到了秋天的虫鸣声,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也是提醒诗人季节的变换。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旧隐湖西寺”起笔,意指与故人往日的隐居生活。紧接着的“青青千万峰”则描绘了那片地区的壮丽景色。颔联以“来书度深雪”点出时值严冬,而“归梦断疏钟”则以钟声为寄托,传达了因距离感而产生的惆怅。颈联中的“开口与时避”意味着诗人有时避免讨论时事,反映出避世的思想;“论心似我慵”则表明与朋友谈论心事、情感颇为惬意,诗人对此感到满足。最后,“流年共衰鬓”反映了岁月催人老的共同感慨,而“昨夜又闻蛩”则是静夜中传来蟋蟀鸣叫之声,这种无声之声反而加深了诗人心中的孤独和寂寞。整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回忆、对友情的怀念以及对自己心灵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渴望平静而又向往人间的矛盾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行肇上人》是北宋诗人释保暹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084年,即北宋哲宗元祐九年。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士大夫阶层对佛学的研究也日益深入。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个时期开始关注佛教,其中包括释保暹等僧侣诗人。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保暹与行肇上人的关系颇为密切。他们不仅是朋友,更是禅宗佛法的信徒。行肇上人是释保暹的师兄弟,他们在禅宗修行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因此,在这首诗中,释保暹表达了对行肇上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在北宋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广,文人士大夫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对各种学术理论的态度也更加包容。这种氛围为释保暹这样的僧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此外,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此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这些时代背景都为释保暹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