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范水
行人倦游宦,秋草宿湖边。露湿芙蓉渡,月明渔网船。
寒机深竹里,远浪到门前。何处思乡甚,歌声闻采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旅行者厌倦了公职生活,在秋天的湖边过夜。露水打湿了湖边的荷花,月光洒在渔船上。寒冷的夜晚,江水拍打着家门前的沙滩。他们心中涌起深深的乡愁,只能听到远处传来采莲子的歌声。
去完善
释义
储嗣宗的《宿范水》:
1. 范水:地名,位于中国河南省。
2. 行人:这里指旅人、游子。
3. 倦游宦:形容因厌倦官场生活而选择远离的情景。
4. 秋草:秋天里的草,寓意秋天这个季节。
5. 宿湖边:在湖边过夜。
6. 芙蓉渡:渡口边的荷花,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7. 渔网船:捕鱼的小船。
8. 寒机:寒冷的天气,或指秋冬季节。
9. 深竹:茂密的竹林。
10. 远浪:远方的波浪,形象地描述了波涛拍打岸边的景象。
11. 到门前:形容海浪距离岸边很近。
12. 何处:哪里,问的是采莲姑娘所在的地点。
13. 思乡甚:非常思念家乡。
14. 歌声闻采莲:听到采莲姑娘唱歌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宿范水》描绘了一幅静谧、优美的水乡画卷。首联以“行人倦游宦”起笔,揭示了诗人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境遇,为全诗定下了哀愁的基调。接下来,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乡村夜景:湖边的秋草、被露水打湿的芙蓉花、明亮的月光下渔船上的渔网,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
颔联中,“寒机深竹里”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清冷。而远处的波浪拍打门前,则象征着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在这两联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描绘技巧,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尾联以“何处思乡甚,歌声闻采莲”作结,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歌声虽然微弱,但却能穿越遥远的距离,传达到诗人的耳畔。这种无声的倾诉,更加触动人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漂泊异乡时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使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储嗣宗的《宿范水》创作于唐朝末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民生疾苦的时期。储嗣宗本是一位才情出众的文人,因应试不第而四处游历,以抒忧国忧民之情。在旅途之中,他借宿范水,看到眼前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感叹世事的沧桑。
当时,唐朝已经步入衰落时期,中央政权逐渐瓦解,各地藩镇割据,战乱频繁,民众生活困苦。储嗣宗在旅途中亲眼目睹了民间的疾苦,深感忧虑。因此,他在《宿范水》一诗中以“鸟啼霜叶落,月色冷青楼”的形象描绘出人间的萧瑟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关注和同情。
此外,储嗣宗还在这首诗中传达了自己对理想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他希望能有贤明的君主来拯救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然而,在那个时代,这样的愿望显得遥不可及。尽管如此,储嗣宗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诗歌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