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过石门观瀑
溪上望悬泉,耿耿云中见。披榛上岩岫,峭壁正东面。
千仞泻联珠,一潭喷飞霰。嵯rU满山响,坐觉炎氛变。
照日类虹霓,从风似绡练。灵奇既天造,惜处穷海甸。
吾祖昔登临,谢公亦游衍。王程惧淹泊,下磴空延眷。
千里雷尚闻,峦回树葱蒨.此来共贱役,探讨愧前彦。
永欲洗尘缨,终当惬此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溪边仰望悬挂的泉水,它在云间闪烁明亮。拨开荆棘登上岩石,悬崖峭壁正对着东方。瀑布如珍珠般洒落,激起一片水花。在这山里仿佛能听到万千声音,让人感觉炎热顿时消退。阳光照耀下的瀑布犹如彩虹,随风飘荡的流水如同丝绸。这里的景色是天然的奇迹,可惜地处偏僻的海滨。祖先曾经登高探访,谢安也曾游历于此。不过担心行程延误,只好依依不舍地下山。虽然隔着很远仍能听见雷声般的瀑布轰鸣,山峰曲折树木茂盛。这次同来的人都带着遗憾,追寻古人的足迹却又自愧不如。但愿有一天能洗净俗世的烦恼,最终实现内心的渴望。
去完善
释义
收到,下面是关于您提供的古诗的详细注释:
1. 奉使过石门观瀑:这首诗是作者在受命出使的过程中经过石门时看到瀑布而创作的诗篇。
2. 溪上望悬泉:站在溪边远望高悬的瀑布。
3. 耿耿云中见:形容瀑布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样子。
4. 披榛上岩岫:拨开灌木丛攀上山峰。
5. 峭壁正东面:形容瀑布正对着东方的山壁。
6. 千仞泻联珠:瀑布从高崖上倾泻而下,就像一串珠子。
7. 一潭喷飞霰:水流撞击水面溅起的水花如同飘散的雪粒。
8. 嵯rU满山响:形容瀑布巨大的水流声弥漫在山间。
9. 坐觉炎氛变:坐在瀑布旁边会感觉到周围的炎热氛围发生了变化。
10. 照日类虹霓:阳光照射下的瀑布如同彩虹般美丽。
11. 从风似绡练:形容瀑布如随风飘逸的轻纱薄绢。
12. 灵奇既天造:大自然的神奇鬼斧神工。
13. 惜处穷海甸:可惜这美景地处偏远之地。
14. 吾祖昔登临:我的祖先曾经来过这里。
15. 谢公亦游衍:谢安也曾在这里游玩。
16. 王程惧淹泊:作者担心行程延误。
17. 下磴空延眷:走下石阶仍然留恋不舍。
18. 千里雷尚闻: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听到这里的瀑布轰鸣声。
19. 峦回树葱蒨:山峰环绕,树木青翠。
20. 此来共贱役:此次与之前的文人雅士相比相形见绌。
21. 探讨愧前彦:追寻前辈的足迹却感到惭愧。
22. 永欲洗尘缨:希望永远能够洗净世俗的烦恼。
23. 终当惬此愿:最终会实现这个愿望。
去完善
赏析
《奉使过石门观瀑》这首诗歌是唐朝诗人丘丹的作品。诗中描绘了经过石门观瀑的情景。开头两句“溪上望悬泉,耿耿云中见”,即通过溪边看到瀑布的景象开始,进入了一个遥远的、令人向往的境地。接下来的诗句“披榛上岩岫,峭壁正东面”以及"千仞泻联珠,一潭喷飞霰"具体描绘了悬崖和飞瀑的形象,画面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五句至第七句:“照日类虹霓,从风似绡练。灵奇既天造,惜处穷海甸。” 表达的是阳光照射下的瀑布如彩虹般美丽,随风飘动的飞瀑仿佛是天上的绸带。这样的景色既是天然的神奇之作,又为地处偏远而遗憾。
在“吾祖昔登临,谢公亦游衍。”这句中,作者表达了他的敬仰之情。这句话意味着自己的祖先曾经来过这里,像谢公一样游玩。在这里,诗人用先人的事迹暗喻此地风景的美丽和人文底蕴的丰富。
接下来的诗句,“王程惧淹泊,下磴空延眷。千里雷尚闻,峦回树葱蒨。”描述了路程遥远,但在行走的过程中还能听到远方的雷声,表示虽旅途劳顿但并不失其精神。而最后的“此来共贱役,探讨愧前彦。永欲洗尘缨,终当惬此愿。”则表示尽管这次行程辛苦,但仍然深感荣幸能够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并希望今后还有这样的一次机会去洗涤世俗的烦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使过石门观瀑》这首诗是唐代诗人丘丹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736年至755年之间,此时的唐朝正处于盛世之后的相对平稳期。在这期间,丘丹作为一位进士出身的地方官员,多次被任命为地方长官,负责治理郡县。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民生疾苦,也见证了地方的繁荣与变迁。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安史之乱前的相对稳定,但由于地方割据势力的逐渐壮大,中央集权已经有所削弱。在这样的背景下,丘丹作为一名官员,深感责任重大,他希望能在治理地方的过程中,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尽忠职。因此,他的诗作往往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奉使过石门观瀑》一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描绘石门瀑布的壮观景象,抒发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诗中还寓含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