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言诗 其三
藻泛兰池,和声激朗。操缦清商,游心大象。倾昧修身,惠音遗响。钟期不存,我志谁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漂浮在水中的藻类使兰池更加美丽,和谐的声音更显清晰。弹奏着清新的曲调,畅游在音乐的海洋中。努力摒弃杂念,修养身心,用美好的声音传递音乐的力量。钟子期已逝,我的志向又有谁能懂呢?

去完善
释义
1. "藻泛兰池":借指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兰池,芬芳的水池,在此指代高雅的艺术氛围。
2. "和声激朗":形容音乐和谐且响亮。
3. "操缦清商":指弹奏轻柔的商调音乐。操缦,本指弹奏琴弦;清商,五音之一,属金,在秋季。
4. "游心大象":心中游历于宏大的景象之中。大象,广大的现象世界,此处象征艺术的广阔境界。
5. "倾昧修身":摒弃错误的思想,修养身心。
6. "惠音遗响":留下美好的声音,使他人获益。
7. "钟期不存":知音已逝,难以觅得。钟期,即钟子期,古代著名的知音故事中的主人公。
8. "我志谁赏":我的志向由谁来欣赏呢?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音乐与人生感悟的诗歌。诗中描绘了诗人沉浸于音乐的境界,以兰池之水比喻音乐的美好,“和声激朗”展现了音乐的力量。在欣赏美妙的清商之音时,诗人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向往着精神的升华。同时,诗人感慨知音难觅,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心声。整首诗体现了嵇康对音乐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言诗 其三》为三国时期著名文人嵇康所作。此诗创作于公元263年,正值魏晋之际,社会动荡不安,政局变幻莫测。嵇康在此时离开仕途,专心致力于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寄情山水,游历名胜古迹,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在魏晋之际,儒家思想逐渐衰微,道家思想开始复兴,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观念影响深远。嵇康身处乱世,深感人生的无常和无奈,故而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和道德修养,主张回归自然的怀抱,寻求内心的宁静。
因此,《四言诗 其三》体现了嵇康在这个特定时期的独特人生体验,展示了他对个体精神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赋予了这首诗深刻的内涵和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