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
京国逢除夕,栖迟鬓欲霜。
春声生竹爆,岁色动椒香。
戒睡听鸡早,占诗探茧忙。
烛花频送喜,儿女笑烘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京城过除夕夜,生活艰辛而头发斑白。
春天的声音来自爆竹声,岁月的痕迹在辣椒的香气中。
早早地睡觉并早起听鸡鸣,忙碌着寻找诗篇和探索生活的秘密。
蜡烛的火焰不断闪烁,孩子们欢笑满堂。
去完善
释义
1. 京国:指京城,这里指的是北京。
2. 栖迟:形容漂泊不定的生活。
3. 鬓欲霜:形容头发变白,象征年老。
4. 春声:春天的声音,这里指的是爆竹声。
5. 竹爆:指爆竹。
6. 岁色:新年的气氛。
7. 椒香:指过年时家里熏香的香味。
8. 戒睡:指遵守早睡的习惯。
9. 听鸡:古时有“闻鸡起舞”的成语,表示早起勤奋。
10. 占诗:预测新的一年里的运气。
11. 探茧:古代的一种游戏,用线系蚕茧,放入水中,然后通过观察茧在水中的位置来预测吉凶。
12. 烛花频送喜:蜡烛上的火花不停地跳动,象征着喜事临门。
13. 儿女笑烘堂:指全家人聚在一起欢笑。
去完善
赏析
《除夕》张蕴赏析:
诗人以“京国”为起点,描绘了除夕佳节的气氛。首联描绘了自己身处异乡、头发渐白的情景,凸显了诗人独自过年的心境。颔联以爆竹声和椒香气来形容春节的喜庆氛围,寓意着新年的到来。颈联中,诗人早起听取鸡鸣报晓,表现出他对于新的一年充满期待的心情。同时,诗人还在忙着用蚕茧占卜新一年的运势,流露出浓厚的民俗风情。尾联则描绘了家中烛光映照下,家人团聚的喜悦景象。整首诗将节日气氛、人物心境和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除夕》是明代诗人张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述了人们在除夕夜团聚的情景和心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末年,公元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此时正值明朝衰落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
张蕴(?-约1644年),字叔厚,号樗斋,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文人。他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一生潦倒,以教授为生。他的诗作情感真挚,内容广泛,尤以描绘民间生活见长。
在除夕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无论贫富都期盼着与家人团聚,共度佳节。然而,张蕴在这个时期却因科举失利而终生不得志,只能以教书为生,过着清贫的生活。这首诗既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时代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