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种菖蒲
谁剪苍龙髯,种之水边石。
不与草争春,四时挺幽碧。
余心具静观,而爱此正色。
一朝移香根,古瓷手亲植。
疏之以泠风,沐之以甘泽。
得此伴闲身,凡花何足惜。
呼童汛浄室,寘彼芝兰侧。
如参物外人,利名念俱释。
如亲诗中仙,冷澹趣相得。
人物本一体,清浊霄壤隔。
物以类而聚,人于交贵择。
人为物之灵,讵可乏真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谁把青龙胡须剪下,种植在水边的石头上?
不和野草争夺春光,四季都挺拔出幽雅的绿色。
我心里有安静的观察,并且热爱这种纯正的颜色。
有一天移植了它的根系,在古老瓷器的手中亲手栽培。
用清凉的风来修剪它,用甘甜的水来滋养它。
得到这个陪伴我闲暇的时光,所有的花儿都不值得怜惜了。
呼唤童子清洗干净的屋子,把它放置在灵芝和兰花的旁边。
就像见到超脱尘世的人,名利的心思都被放下了。
像亲近诗歌里的仙人,冷静淡泊的趣味互相得到满足。
人和物体本来是一体,清澈和污浊犹如天地相隔。
物品因为相似而聚集,人们在交往中看重选择。
人是物体的灵魂,怎么能缺乏真实的认识呢?
去完善
释义
《移种菖蒲》:这是一首描写菖蒲的诗,作者是潘玙。
1. 苍龙:指菖蒲的形态犹如苍龙的胡须,这里用来形容菖蒲的叶子。
2. 水边石:指菖蒲生长的环境,即在水边的石头上。
3.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4. 挺幽碧:指菖蒲在四季都能保持翠绿的颜色。
5. 静观:指内心平静地观察事物。
6. 正色:指纯正的颜色,这里用来形容菖蒲的绿色。
7. 古瓷:指古代瓷器,这里用来形容盆栽的容器。
8. 疏之以泠风:指用凉爽的风来疏浚菖蒲。
9. 沐之以甘泽:指用甘甜的水来滋润菖蒲。
10. 凡花:指普通的花卉。
11. 呼童汛浄室:指叫人来打扫房间,使房间干净。
12. 芝兰侧:指摆放在兰花旁边的位置。
13. 如参物外人:指像对待世外高人一样尊敬菖蒲。
14. 利名念俱释:指抛弃名利之心。
15. 如亲诗中仙:指像亲近诗歌中的仙人一样喜爱菖蒲。
16. 冷澹趣相得:指与菖蒲的淡薄趣味相互契合。
17. 人本一体:指人和万物原本是一体的。
18. 清浊霄壤隔:指清浊之间有天地之别。
19. 物以类而聚:指同类的事物会聚在一起。
20. 人于交贵择:指人在交往中应该重视选择。
21. 人为物之灵:指人是万物的精灵。
22. 真识:指真实的认识。
去完善
赏析
《移种菖蒲》是清代诗人潘玙的一首咏物抒怀之作,以移种菖蒲为题,表现出作者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的人生态度。在诗中,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菖蒲的形象,赋予其深沉的性格和品性,以此寄托自己的人生追求。
首联“谁剪苍龙髯,种之水边石。”起笔以“苍龙髯”来形容菖蒲的根系,展现出菖蒲顽强的生命力。颔联“不与草争春,四时挺幽碧。”则描绘了菖蒲的独特气质,不与普通花草争艳,始终保持一种静谧的绿色。颈联“余心具静观,而爱此正色。”表达了作者对菖蒲的喜爱之情,认为菖蒲具有一种超脱世俗的静美。
接下来的几联,作者通过对菖蒲的移栽、栽培、摆放等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示了菖蒲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尾联“人物本一体,清浊霄壤隔。物以类而聚,人于交贵择。人为物之灵,讵可乏真识。”则是诗的主题升华,将人和物相提并论,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于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性。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清幽,颇有哲理,耐人寻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移种菖蒲》是明代诗人潘玙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这个时期正是明朝的繁荣时期,但由于统治者的腐化,社会矛盾逐渐加剧。
在创作这首诗时,潘玙正值中年,他的生活经历丰富,对自然界的变化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他在诗歌中对菖蒲这一平凡植物进行了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潘玙生活的时代,明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阶段。虽然社会表面上繁荣昌盛,但实际上已经潜伏着许多危机。潘玙作为一位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他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但对现实的改变无能为力。因此,他选择了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忧虑和感慨。
总的来说,《移种菖蒲》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明嘉靖年间,当时的社会矛盾逐渐加剧,但表面的繁荣仍然掩盖不住内在的危机。潘玙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丰富,他对自然界的观察敏锐,通过对菖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