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子规有感
客边听子规,忍见百花飞。
唤得春先去,如何汝未归。
蜀山仍旧在,世事觉今非。
只合三缄口,空林伴夕晖。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异乡听到杜鹃啼鸣,我实在无法忍受看到百花飘零的情景。杜鹃呼唤春天离去,而你却依然没有回来。蜀地山川依旧在,但觉得世间事已发生很大变化。我们本该保持沉默,只在空旷的山林中,一起欣赏夕阳的余晖。
去完善
释义
1. 客边:指在外地作客的地方。
2. 子规:即杜鹃鸟,又名布谷鸟。相传古蜀国国王杜宇死后化作杜鹃,常夜鸣,声如“不如归去”,故子规又称为催归鸟。
3. 忍见:忍受看见。
4. 唤得:呼唤、召唤。
5. 如何:为什么。
6. 蜀山:四川省一带的山川。
7. 世事:世间的事情。
8. 觉今非:感觉到今天的改变,与过去不同了。
9. 只合:只应该。
10. 三缄口:闭口不言,出自《说苑·敬慎》中孔子对学生公孙朝所说:“三缄其口,三思而后行。”
11. 空林:无人的山林。
12. 夕晖:夕阳的余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听子规有感”为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无奈。首联通过描绘春天中“客边听子规”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离家在外,无法与亲人团聚的思乡之情。接着,颔联通过对春天的拟人化描述,表达了对时间的流逝和亲人的期盼的惋惜。颈联则借“蜀山仍旧在”的现实,反衬出“世事觉今非”的历史沧桑感,反映出诗人在世事变迁中的忧虑和迷茫。尾联则以“只合三缄口,空林伴夕晖”的画面收尾,抒发了诗人不愿过多言说、只愿保持沉默的心境,从而展现出一种深沉而内敛的人生哲学。总的来说,全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一种独特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听子规有感》是清代诗人潘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这段时间里,潘玙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社会矛盾仍然存在。他的一生都在科举考试中挣扎,虽然屡试不第,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梦想,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
在清朝康熙年间,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快。然而,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仍然是士人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竞争激烈。潘玙作为一位热爱文学的士人,积极参与科举考试,但多次落第。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科举制度产生了质疑。
在这首诗中,潘玙通过对子规鸟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不甘和无奈。子规鸟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悲愁、离别和哀伤,这与潘玙在科举道路上的挫折和失望相呼应。此外,他还通过对子规鸟叫声的描述,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首诗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文人墨客的才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