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鞍
古驿晚停鞍,西风客帽寒。
山昏云气湿,秋老叶声干。
昔为作诗苦,今嗟行路难。
铃音边报急,醉里亦眉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驿站的晚间暂停休息时,西风吹拂着我的帽子,让我感到寒冷。山间的云雾显得湿润,秋天的叶子落下时发出干涩的声音。过去的我总是觉得写诗很痛苦,而现在感叹着行路的艰辛。急促的铃声在耳边响起,即使是在醉意朦胧中,眉头也皱紧了。
去完善
释义
停鞍:停止骑马。这里是说在西风中下马休息。
古驿: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的地方。这里指作者在旅途中的驿站停留。
晚:傍晚时分。
西风:从西面吹来的风。在古代诗歌中,西风常常与秋天的景象联系在一起。
客帽寒:旅客的帽子感到寒冷。这里的“寒”不仅是指天气的寒冷,也是指诗人内心的感受。
山昏:黄昏时的山景。
云气湿:云雾给人一种湿润的感觉。
秋老:秋天将要结束的时候。
叶声干:树叶落下的声音显得干燥。
昔为作诗苦:过去写诗时感到非常辛苦。
今嗟行路难:现在感叹行路的艰难。
铃音:铃声的声音。
边报急:边疆传来的紧急消息。
醉里:醉酒的状态下。
眉攒:眉头紧皱,表示忧虑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旅途艰辛的诗词。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驿站傍晚的景象:“西风客帽寒”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寒冷;“山昏云气湿”、“秋老叶声干”则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逐渐走向萧瑟的进程。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感叹“昔为作诗苦,今嗟行路难”,意味着旅途之艰难让他饱受折磨。最后两句“铃音边报急,醉里亦眉攒”则以急促的铃声象征着边疆战乱的紧迫,表达了诗人内心深深的忧虑和紧张。整首诗情景交融,既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敏感观察力,也反映了他深沉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停鞍》是南宋诗人潘玙的一首描写战争与民族矛盾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4年,正处于南宋与金国交战的特殊时期。在这期间,南宋政权偏安江南,而北方领土被金国占领,两国关系紧张,战争频发。
潘玙生活在这一时期,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苦难。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坎坷,他曾担任官职,但因对现实不满而辞官回乡。在战乱中,他亲眼见证了百姓的痛苦,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种情感成为了他创作这首诗歌的重要动力。
在这一时期,南宋与金国的矛盾不断激化,双方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金国对南宋实行“搜山检海”战略,企图消灭南宋政权。南宋朝廷则采取保守的防御政策,与金国进行和谈,以求暂时稳定局面。然而,这种和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两国的矛盾,反而使得南宋在政治上陷入被动,民生疾苦日益严重。
潘玙在《停鞍》这首诗中,通过对战争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他在诗中写到:“停鞍问前路,投袂起长谣。世事难如意,人情易可挑。”这句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民族尊严的捍卫。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