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栏
酒醒思往事,搔首倚危栏。
夜静风鸣树,天凉月满山。
客情怜去燕,秋思入幽兰。
抚剑发长啸,此身空自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当酒意消散,回想起过去的事,我搔着头站在高处的栏杆旁。
夜晚寂静,只有风声在树木间回荡;天气寒凉,月亮洒满了整座山。
访客之情使得离去的燕子也显得可爱,秋天的思绪如同幽静的兰花一般。
抚摸着剑,发出长长的咆哮声,却发现自身依然无所事事。
去完善
释义
1. 酒醒:指喝酒之后神志清醒过来。
2. 思往事:回想过去的事情。
3. 搔首:挠头,形容忧虑不安的样子。
4. 危栏:高楼的栏杆,这里用来表示作者所处的位置。
5. 夜静:夜晚宁静的时刻。
6. 风鸣树: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响。
7. 天凉:天气凉爽的时候。
8. 月满山:月光照亮了整座山。
9. 客情:离别的情绪。
10. 怜去燕:怜悯离去的人或事物,这里是把离去的燕子作为离别情绪的寄托。
11. 秋思:秋天的思绪,这里指的是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12. 幽兰:兰花,这里用来比喻作者的心境。
13. 抚剑:抚摸剑柄,表示准备行动的意思。
14. 发长啸:发出长长的呼啸声,表达内心的情感。
15. 此身:自身,自己。
16. 空自闲:白白地虚度光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醉酒后倚栏远眺时的惆怅之情。首联以“酒醒”引出对往事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颔联通过对“夜静风鸣树,天凉月满山”的描绘,展现出一派宁静而凄美的夜景,营造出一种深沉的诗境。颈联通过“客情怜去燕,秋思入幽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尾联以“抚剑发长啸,此身空自闲”收尾,表达出诗人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的痛苦与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倚栏》是清代诗人潘玙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在倚栏远眺时所产生的情感思绪。在这首诗中,潘玙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潘玙所处的历史背景。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十个皇帝。潘玙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清朝中期,此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在这个时期,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其次,我们来看潘玙的个人经历。潘玙出生于江南地区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行进,然而命运多舛,他的仕途并不得意。在经历了诸多挫折后,潘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他擅长以自然景象为题材,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倚栏》的创作背景。潘玙在闲暇之余,喜欢站在自家的阁楼之上,倚栏远眺。江南水乡的美景尽收眼底,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于是,他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诗篇,创作出《倚栏》这首美丽的诗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