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亭
今古此行路,往来无了期。
荒亭尘压旁,废庙土侵碑。
日落空江暮,山遥去鸟迟。
待潮潮未长,沽醉且吟诗。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人生路上充满曲折与漫长,来往之中无休止;荒芜的小亭被尘土覆盖,破败的古庙里碑文已被泥土侵蚀。夕阳西下,孤独在空旷的江边;远山间的鸟儿飞翔缓慢,显得疲惫不堪。等待潮水上涨的时间,不如暂且以诗赋聊以慰藉心中的孤独,并痛饮一番。
去完善
释义
丈亭:丈亭即指石丈亭,位于浙江绍兴城东南镜湖中的石头上,是古代文人墨客雅集之处。
无了期:没有终结的时候。了期,结束的时候。
荒亭:荒废的亭子。
尘压:尘土堆积。
废庙:废弃的庙宇。
土侵碑:土壤侵蚀碑石。
空江:空虚的江水,即空旷的水域。
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山遥:遥远的山脉。
去鸟:飞离的鸟儿。
迟:迟缓,缓慢。
待潮:等待潮水上涨。
潮未长:潮水尚未涨满。
沽醉:买酒喝得大醉。
且:暂且,姑且。
吟诗:作诗。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五言律诗描述了一幅苍凉而富有生机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和对自然的感慨。“今古此行路,往来无了期”两句,以“今古”和“往来”的时间跨度开篇,展现了人生道路的漫长和无止境,为整首诗奠定了深沉的基调。接下来的四句具体描绘了诗人所见的景象:荒凉的亭子、废弃的庙宇、被尘土覆盖的碑石以及傍晚时分空旷的江面和遥远的飞鸟。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孤独与寂寥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郁。最后两句“待潮潮未长,沽醉且吟诗”,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时的无奈和消极情绪。在这两句话中,“待潮”意味着期待机遇或变化的出现,但诗人却遭遇了“潮未长”的结果,这使他的心境变得更加惆怅。为了排遣这种心情,他选择买醉并借诗歌抒发情感。通过这样的表达,诗人巧妙地将个人遭遇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使其成为一首具有深刻寓意的诗篇。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丈亭》是唐朝诗人潘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收录于《全唐诗》。诗歌描绘了丈亭的景色以及诗人在此地的感悟。
首先,我们来看诗词的创作时间。这首《丈亭》具体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但从诗人的其他作品推断,可能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一时期,唐朝国势日渐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但文化事业依然繁荣发展。
其次,我们要了解这个时间段内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潘玙生活在唐朝盛世末期,据史书记载,他曾在朝廷担任官职,但因与权臣不和而被贬谪。这可能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使得他的作品透露出一些忧国忧民的情感。此外,他在晚年归隐山林,享受自然之美,这也可能是他创作《丈亭》时的内心写照。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同时间段内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知识。在这个时期,唐朝政治腐化,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然而,文学、艺术等领域却发展迅速,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潘玙通过对丈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自然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动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