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圃梅
旧种梅盈圃,山居未是贫。
腊前春讯息,林下玉精神。
水月西湖梦,风霜晚岁身。
分明隠君子,不肯惹红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老的梅树满庭栽,山居生活并不贫穷。
在腊前已传来春的信,它们在树林间焕发出如玉般的气质。
月色映照西湖如梦幻,风霜沧桑着岁月的身躯。
清楚明白的是那位隐士,他不愿沾染世俗的红尘。
去完善
释义
1. 山圃:种植于山间的园圃。
2. 梅:指梅花。
3. 盈:充满。
4. 圃:园地。
5. 山居:居住在山中。
6. 未是贫:并不贫穷。
7. 腊前:农历十二月,即腊月之前。
8. 春讯息:春天的信息或预兆。
9. 林下:树林之下,此处指梅花的姿态。
10. 玉精神:形容梅花的高洁气质。
11. 水月:水和月的组合,此处代指美丽的环境。
12. 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著名湖泊。
13. 梦:梦境。
14. 风霜:寒冷的风霜,此处比喻艰难的岁月。
15. 晚岁:晚年。
16. 分明:明显。
17. 隠君子:隐士。
18. 红尘:繁华的世界,多指世俗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旧种梅盈圃”起笔,意指梅树在山间田野中茁壮成长,为寂静的山居平添了几分生气与活力。接下来以“山居未是贫”反衬出山区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并不贫穷。
紧接着,诗人描述了梅花在寒冬中的美丽景象:“腊前春讯息,林下玉精神”。尽管尚在腊月初,但春天的气息已经传遍树林的每个角落,洁白的梅花盛开于林下,宛如玉树临风,姿态优美,给人以坚定、高洁的精神风貌。
而后的“水月西湖梦,风霜晚岁身”描绘了诗人在赏梅之际产生的美好遐想:他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领略着月光映照下的湖光山色,心中洋溢着静谧与祥和。然而现实中的他却遭受着风霜侵袭,这使他不禁感怀岁月催人老,容颜易逝。
诗篇末尾,诗人借梅言志,称颂隐逸之士:“分明隠君子,不肯惹红尘”。显然,诗人所崇敬的是那些超然物外、不染世俗污浊的高尚之人,他们淡泊名利,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正如眼前怒放的梅花一般,坚守贞洁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圃梅》是唐代诗人潘玙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描绘了梅花在冬天里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据历史记载,潘玙生活在唐宪宗时期(公元805-820年),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然而,在这个时期,也存在着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如士人阶层的地位不稳、科举制度的弊端等。
潘玙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取得成功。这使得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一种对命运无奈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的诗歌通常以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这首《山圃梅》中,潘玙通过描绘梅花在冬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梅花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以梅花的坚韧品质和美丽外表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生活态度和人格精神的追求。这种追求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可贵,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高尚情操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