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潮韵
海若驱车到浙江,西风吹起水云乡。
雷轰万鼓不成雨,雪驾千峰祇荐凉。
犀手谩持吴弩射,貂珰空走伍祠香。
登楼且作川鲸饮,总付兴亡与夕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海若驾驶着车来到了浙江地区,西风吹动着水云乡的景象。
雷声轰鸣,但并未带来降雨;雪驾千峰,只能让人感到清凉。
犀手拿着吴弩却无用武之地,貂珰行走在伍祠中也只能闻到香气。
登上高楼,且让我们畅饮如鲸,把一切的兴衰存亡都交给那即将落下的夕阳吧。
去完善
释义
1. 海若:海神名。这里代指海浪。
2. 浙江:钱塘江的别称。
3. 水云乡:水乡泽国,云雾笼罩的水乡。
4. 雷轰万鼓不成雨:形容风雨交加的场景。
5. 雪驾千峰:形容山峰被白雪覆盖的景象。
6. 祇荐凉:祇,仅仅;荐,献也;凉,清凉之意。意谓仅仅是带来了丝丝凉意。
7. 犀手谩持吴弩射:描述勇士英勇作战的形象。
8. 貂珰:貂蝉和明珠,都是贵重的饰物。这里用来比喻达官显贵。
9. 伍祠香:对伍子胥的尊敬和怀念。
10. 川鲸饮:鲸鱼饮水江中的形象,暗含江水波涛汹涌的情景。
11. 总付兴亡与夕阳:将历史兴衰看作夕阳一样自然流逝的事情。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和潮韵》中,诗人潘玙通过对大海、西风、雷鸣、雪山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复杂情感和对世事的感慨。“海若驱车到浙江”,以海若比喻大潮,生动地描绘了潮水的汹涌澎湃。接着,诗人通过“西风吹起水云乡”一句,传达了秋天萧瑟的氛围。在第二联中,“雷轰万鼓不成雨,雪驾千峰祇荐凉”则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诗,“犀手谩持吴弩射,貂珰空走伍祠香”,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历史上那些英勇事迹被遗忘的现状。最后,“登楼且作川鲸饮,总付兴亡与夕阳”则表达出诗人的豁达态度:尽管世事变幻无常,我们仍应保持乐观的心态,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潮韵》是明代诗人潘玙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晚期,大约在公元1500年至1600年之间。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潘玙的人生经历也颇有些波折。他曾任过官职,但由于对时政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叹,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潘玙在诗中表达了对宦海浮沉的厌倦,以及对故乡山水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此外,明朝晚期的时代背景也与潘玙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时,明朝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内外矛盾激化,民众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潘玙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他也受到当时流行的文人雅士归隐之风的影响,选择以诗歌为寄托,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