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适园朱表兄
适园分袂后,又复半年余。
笑我多行役,无书话起居。
溪山虽地隔,兄弟可情疎。
办得归耕计,相依结小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适园分别之后,又过去了半年多。
可笑我四处奔波,却未曾寄信询问你的近况。
虽然山水相隔,但我们的兄弟之情不会淡薄。
等到我安排好了归田的计划,我们便可以相聚在小屋中。
去完善
释义
《寄适园朱表兄》是清朝诗人潘玙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该诗的字词注释:
1. 适园:指诗人朱表兄的住处或居所。这里取其诗意,代指“愉悦”、“合适”的地方。
2. 分袂:分别、分离的意思。袂,衣袖。这里用袖子比喻人的离别。
3. 半年余:六个月左右的时间。表示时间过去已久。
4. 多行役:频繁外出奔波的意思。行役,指因公务或者事由而外出奔走。
5. 无书话起居:没有书信来询问你的日常生活。起居,日常生活,包括饮食、睡眠等。
6. 溪山:溪水和小山,泛指自然风光和乡村田园。这里用来形容适园的环境之美。
7. 可情踈:可以理解为感情疏远。这里的“可”字应理解成副词,意为“大概”、“或许”。
8. 办得:准备好、筹划好。
9. 归耕计:回乡务农的生活计划。
10. 相依结小庐:依傍着你,一起建立一个简朴的茅屋。小庐,简陋的茅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潘玙写给他的表兄朱适园的。诗人在适园与表兄分别后,已经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诗人觉得自己经常奔波在外,无法及时给表兄写信了解他的生活状况。尽管他们之间有溪山之隔,但兄弟之间的情谊并不会因此而疏远。诗人希望能够实现回乡耕种的生活计划,以便能和表兄相互依靠,共同度过田园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寄适园朱表兄》是明朝诗人潘玙在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创作的。在这个时期,潘玙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生活较为清苦。他在闲居时,常常以诗寄情,抒发心中的郁闷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成化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繁荣。然而,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志士难以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抱负。潘玙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却屡屡受挫,这使他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在这首诗中,潘玙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流露出对科举制度的无奈和不满。他以“朱表兄”为寄托,表达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家乡的思念。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潘玙独特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