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舡分得行字韵
三月鶑花烂熳春,寻芳谁不趁清明。
要为终日看山计,只买扁舟载酒行。
老柳半枯存古意,浮云多变类人情。
何时结屋西湖上,雨笠烟蓑寄此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阳春三月,盛开着绚烂的桃花,在清明时节寻觅春天的美景。要想整日欣赏这美丽的山水,只需购买一只小船,载满美酒遨游于此。古老的柳树虽然半枯但依然保留着历史痕迹,变幻莫测的浮云也像极了人间的情愫。什么时候能在西湖边筑起小屋,带着雨笠和烟蓑度过余生呢?
去完善
释义
1. 三月鶑花烂熳春:此句中的“三月”指的是春天的第三个月份,即农历的三月份;“鴬花”指的是莺啼花开的景色;“烂熳春”描绘了春天烂漫的景象。
2. 寻芳谁不趁清明:此句中的“寻芳”意为游赏美景;“趁清明”表示趁着清明节这个好时节。
3. 为要整日看山计:此句中的“为要”意为要想;“整日看山”指整天都欣赏着美丽的山景。
4. 只买扁舟载酒行:此句中的“扁舟”是指小船;“载酒行”表示带着酒航行。
5. 老柳半枯存古意:此句中的“老柳”指的是古老的柳树;“半枯”是形容柳树的一部分叶子枯萎的状态;“古意”是指古老的风貌。
6. 浮云多变类人情:此句中的“浮云”用以比喻人世间的无常变化;“人情”泛指人类的情感与心态。
7. 何时结屋西湖上:此句中的“何时”表示未来的某个时候;“结屋”是指建造房屋;“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8. 雨笠烟蓑寄此生:此句中的“雨笠”是防雨帽子的意思;“烟蓑”是用烟绒做成的蓑衣,用于防雨;“寄此生”表示度过一生。整句意思是希望能穿着雨笠和烟蓑在西湖边生活。
去完善
赏析
《湖舡分得行字韵》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诗人在湖上泛舟游赏的情景。首联点明了时间是清明节期间,此时正值三月,莺花烂漫,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寻芳谁不趁清明”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景的追求。
颔联中,诗人提到自己为了能在整日观赏山色风光,特意购买了一艘扁舟来载着美酒畅游。这里的“要为终日看山计”表现出他对山水景色的迷恋和悠然自得的心态。
颈联则通过描写老柳树和浮云的形象,传达出岁月沧桑、世事无常的感慨。“老柳半枯存古意”体现了古树历经风雨却依然挺立,传递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而“浮云多变类人情”则是以浮云之变幻莫测象征人生际遇的多变。
尾联则是诗人的畅想与期许,他希望能在这美丽的西湖之上构建一所小屋,过上晴雨无阻、烟波浩渺的生活。这种超脱世俗纷扰、寄情山水的愿望,反映了诗人向往宁静平和生活的意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湖舡分得行字韵》是明代诗人潘玙所创作的。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1368-1644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潘玙正值壮年期,他的生活经历了许多波折。他曾任职于朝廷,但因性格刚直,不愿迎合权贵,而选择辞官回乡。回到家乡后,他过着淡泊名利的田园生活,以诗书自娱。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自然、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段时间内,明朝正处于繁荣与动荡并存的时期。一方面,明朝在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官场腐败、内忧外患等问题日益严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这些时代背景为潘玙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空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