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柴仲山归里
长台在何处,俄听话归期。
雪霁千山月,梅开一路诗。
京尘随地尽,春色到家知。
欲把西湖酒,重来是几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长台具体在哪个地方呢?不久后就听说您即将归来。
雪后天晴的夜晚,月亮照耀着千山万径;梅花盛开之时,吟咏沿途诗歌以赏景。
京城里的尘土已渐渐消失,春天的气息已经传到了您的家乡。
什么时候再一起在杭州把酒言欢呢?这重逢的日子已越来越近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长台:指的是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这里指京城。
2. 话归期:指的是谈论回家的时间。
3. 雪霁:雪后天晴。
4. 千山月:指的是许多山的月亮倒影,形容月光照耀下的山水景色。
5. 梅开一路诗:梅花盛开的时候,诗人沿途写诗。
6. 京尘:指京城的尘埃,这里指京城的纷扰。
7. 春色:春天的景色。
8. 到家知:回到家就知道春天的到来。
9. 西湖酒:杭州的西湖龙井茶。
10. 是几时:是多少时间,表示将来重逢的日子不确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柴仲山回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眷恋。首联中的“长台”和“话归期”暗示了诗人与友人的离别之情。颔联通过对“雪霁千山月”和“梅开一路诗”的描绘,展现出一幅静谧美丽的冬日景象,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颈联中的“京尘随地尽”和“春色到家知”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友人回归家乡的欣慰。尾联中的“欲把西湖酒”和“重来是几时”则流露出诗人对再次相聚的期待和对友谊的珍视。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审美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柴仲山归里》是明代诗人潘玙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所创作的送别诗。潘玙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为进士出身,授职福建汀州府知府。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下,潘玙自幼接受严格的文化教育,并博览群书,文学造诣颇深。
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明朝社会矛盾日益严重,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百姓疾苦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潘玙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深感忧虑,试图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与此同时,明朝科举制度弊端百出,许多士人深受其害。潘玙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如愿以偿,这也使得他对科举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反感和批判。
在《送柴仲山归里》这首诗中,潘玙以送别的形式表达了对柴仲山的真挚友情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同时,通过对柴仲山的赞美和激励,表达了诗人对挚友的美好祝愿和对未来的期许。此外,潘玙还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对于功名、地位的淡泊态度,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总的来说,这首诗展示了潘玙作为一个文人墨客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