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嘲雁

标题包含
嘲雁
羽族无如尔列行,于时底事较炎凉。 应嫌塞北多风雪,却向江南恋稻粱。 春到但知归计急,火明不料祸机藏。 自从寄了苏卿信,此后传书竟渺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您的要求似乎是在描述一首诗的现代语言翻译。下面是我为您将这首诗从古文翻译成现代语言的版本: 你们这群鸟儿啊排列成行, 在这时候分辨炎热和凉爽。 可能会嫌弃北方风雪太多, 却又在南方留恋着稻米和粮食。 春天来了只知道回家的心切, 点火照明却没想到灾祸暗藏。 自从寄出了给苏卿的信, 从此再要传递消息也变得渺茫。
去完善
释义
1. 羽族:鸟类。此处特指大雁。 2. 无如尔列行:没有比你们排成行列更美的景象。"无如"表示没有比……更好的情况;"尔列行"指雁群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迁徙队伍。 3. 于时:在那个时候。 4. 底事:什么事情。这里指雁群为什么选择迁徙路线。 5. 较炎凉:比较冷暖。这里是说雁群在寻找适合的温度和生活环境。 6. 塞北:中国北方的边塞地区,通常指长城以北的地区。 7. 稻粱:水稻和小麦,这里指代粮食。 8. 但知:只知道。 9. 归计急:急着回家的打算。 10. 火明:形容雁群的飞行姿态,像一团火焰般明亮。 11. 不料:没想到。 12. 祸机藏:隐藏着危险的可能。 13. 自从寄了苏卿信:此处化用了古时候苏武牧羊的故事。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汉武帝时期,汉朝使者苏武被匈奴扣押,留居匈奴十九年,始终坚贞不屈。后来,汉朝使者用黄金贿赂匈奴贵族,才将苏武带回汉朝。 14. 此后传书竟渺茫:此后的书信往来变得渺茫不定。这里暗示了诗人对雁群归宿的忧虑。
去完善
赏析
《嘲雁》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雁群在迁徙过程中的矛盾心理和行为。首联“羽族无如尔列行”描绘了雁群排列整齐的飞行场景,暗示它们的群体生活习性。颔联“于时底事较炎凉”则提出疑问,为何雁群要选择在冬季南飞避寒、夏季北飞避暑呢?在这里,诗人用“较炎凉”来比喻雁群的迁徙行为,暗含讽刺之意。 颈联“应嫌塞北多风雪,却向江南恋稻粱”进一步揭示雁群的矛盾心理。它们本应讨厌北方严寒的风雪,却舍不得南方温暖的稻米。这里,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凸显雁群对冷暖的取舍之间存在的悖论。 尾联“春到但知归计急,火明不料祸机藏”是诗人对雁群命运的预言。春天到来时,雁群只知道尽快回到北方,却不知道火光中隐藏的危机。这里的“火明”象征春天的温暖,而“祸机藏”则是寓言中的警告。结合尾联的意境,可以理解为诗人提醒雁群要警惕自然界的潜在危险,学会在迁徙过程中保持警觉。 综上所述,整首诗通过对雁群迁徙行为的描绘和讽刺,表达了诗人的忧虑和警示。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寓言等手法,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嘲雁》是清代诗人潘玙所作的一首寓言诗。这首诗以大雁为喻,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现象的荒诞。下面我们来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首先,我们知道这首诗创作于清朝,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衰退,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和精神娱乐,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虚伪和腐败的现象。 其次,诗人潘玙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人性的反思使他无法融入当时的社会。他的生活经历坎坷,曾受到权贵的压迫,这使他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潘玙创作了这首《嘲雁》。他以大雁作为象征,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讽刺和批判。大雁在南飞过程中,为了争食而相互攻击,最后却被猎人一网打尽。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人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的毁灭。 综上所述,潘玙的《嘲雁》是在清朝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通过对大雁的描绘,诗人揭示了自己对生活经历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