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香阁
昔闻僧道开,清浄本求佛。
谈经悟教藏,施药蠲众疾。
临嶂起重阁,最上构禅室。
灵香邈可继,壮丽固已轶。
桐庐潇洒郡,兹阁更奇崛。
峰峦互掩映,松竹富蒙密。
我来一伏槛,紫翠竞森出。
尘襟与羁帻,中坐怳已失。
清风来甚远,冲气久弥逸。
东轩视蟠桃,仙路如仿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听说有僧人在这里修行,他们清净的心旨在追求佛法的真谛。谈论佛经来领悟教义,施舍药物以救济众生的疾病。他们在山巅建造起高阁,在最高处修建了禅房。那令人敬仰的香气似乎仍在延续,建筑的壮丽已经超过了前人。这位于桐庐的潇洒之地,这座楼阁更加奇特险峻。山峰和山谷彼此掩映,松树和竹子繁茂而茂盛。我一来到这里,就被眼前的紫色和绿色争相辉映的美景所震撼。尘世中的烦恼和束缚在此刻似乎消失了。清风从远方吹来,使人长久地感到宁静而愉悦。在东侧的阳台上看着远处的蟠桃,似乎能看到通往仙境的路。
去完善
释义
灵香阁:吕希纯所作的一首描绘寺院建筑及景观的古风诗。
1. 昔闻僧道开,清浄本求佛:听说昔日有僧侣在此修行,他们以清净为本,寻求佛陀的智慧。
2. 谈经悟教藏,施药蠲众疾:僧侣们通过谈经论道领悟佛教教义,同时向民众布施药物,治疗疾病。
3. 临嶂起重阁,最上构禅室:在高山之上建造亭台楼阁,最高处构建禅修的禅房。
4. 灵香邈可继,壮丽固已轶:灵感与香气似乎可以延续不断,建筑壮丽不凡。
5. 桐庐潇洒郡,兹阁更奇崛:将这座寺庙置于景色秀美的桐庐地区,更是增添了奇特与险峻的氛围。
6. 峰峦互掩映,松竹富蒙密:山峰与山峦相互映衬,松树与竹子生长繁茂且密集。
7. 我来一伏槛,紫翠竞森出:我来到此处时,看到紫色的山峰与绿色的树木争相出现。
8. 尘襟与羁帻,中坐怳已失:顿时感到世俗的忧虑与束缚消失无踪。
9. 清风来甚远,冲气久弥逸:清爽的微风自远方拂来,长久地使人感觉轻松自在。
10. 东轩视蟠桃,仙路如仿佛:向东望去,仿佛能看到蟠桃仙境那样的神仙道路。
去完善
赏析
《灵香阁》是一首描绘了诗人在灵香阁所见的风景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慨的诗。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人似乎是在表达自己对禅修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在灵香阁的所见所闻。他提到了僧人和道士们在谈论佛经、领悟教义,同时也为众人治疗疾病。这表明了诗人对于宗教信仰的重视以及对慈善事业的敬仰。接着,诗人描述了灵香阁的建筑风格和位置:它位于群山之间,是一间充满禅意的房子。这种布局使得灵香阁显得更加庄重而神秘。
随后,诗人将自己置身于灵香阁的环境中,欣赏着周围的山水风光。这里的景色十分优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松树和竹子茂盛繁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到身心舒畅,仿佛已经忘记了尘世的一切烦恼。
接下来,诗人借助于清风和仙气表达了内心的感受。他认为清风带来的凉爽感觉使人感到非常舒适,而且这种感觉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同时,诗人通过观察东轩的蟠桃,觉得这里的仙境一般的环境使他仿佛看到了通往仙境的道路。
总的来说,《灵香阁》是一首赞美自然景色和宗教信仰的诗。诗人通过对灵香阁的描绘,展示了他对禅修生活和美好景色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他想要摆脱世俗烦恼的愿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灵香阁》是南宋诗人吕希纯的杰作,创作于公元1189年。此时正值南宋中期,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在这个特殊时期,吕希纯担任官职,深入体察民情,见证了社会的沧桑巨变。因此,这首《灵香阁》既是他的生活写照,也是他对南宋时期政治、社会、人文风貌的深入思考。
该诗以“灵香阁”为题,描绘了作者在闲暇时游览阁楼的情景。在阁楼之上,他看到了自然界的美景,感受到了四季变换的魅力。然而,在这宁静美好的背后,诗人也忧虑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间的疾苦。他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在那个时代,南宋面临着金人的侵略和内部的纷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吕希纯身为官员,深感责任重大。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百姓福祉的深深牵挂。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