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 其二
何处元宵好,双林宴坐僧。
戒圆三五夜,心耀百千灯。
茅舍门常掩,绳床几谩凭。
世间娱乐事,一念不曾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何处度过一个美好的元宵节?我想到双林寺与僧侣们共享晚宴。
在十五的夜晚,戒律圆满,心灵被成千上万的灯光照耀。
茅草屋的门经常关闭,简陋的床上有时可以倚靠。
在世间的娱乐活动中,我的内心从未起过波澜。
去完善
释义
《元夕 其二》注释如下:
1.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
2. 双林:这里指苏州双林禅院。
3. 宴坐僧:指在寺庙里修行的僧人。
4. 戒圆:佛教术语,指僧侣在元宵节这天圆满地遵守了戒律。
5. 百千灯:形容灯光璀璨,象征内心的光明。
6. 茅舍:指简陋的住所,这里代指僧人居住的寺庙。
7. 绳床:指简单的卧具,如绳床之类。
8. 谩凭:随意依靠。
9. 一念:一个念头。
去完善
赏析
《元夕 其二》是一首描绘元宵节景象的诗词,诗人通过对比和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内心的感悟。诗中的“双林宴坐僧”描述了僧人们在元宵节这一天沉静地坐在禅院中,与世间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
接着,诗人用“戒圆三五夜,心耀百千灯”来表示僧人们内心的清净和坚定,尽管外界灯火辉煌,他们的心依然如明灯般照亮自己。紧接着的“茅舍门常掩,绳床几谩凭”表现了禅院的宁静与简朴。
最后,诗人用“世间娱乐事,一念不曾兴”来表达自己对世间繁华、声色犬马的超脱,体现出诗人向往内心安宁、精神自由的境界。整首诗读来使人感到一种宁静致远的力量,对于热爱古诗词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元夕 其二》吕希纯是南宋诗人吕希纯在元宵节时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歌描绘了元宵节的繁华景象和人们对团圆的渴望。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段内,吕希纯身处南宋时期,这是一个政治上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然而,在这个时期,金国对南宋形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使得南宋人民在享受和平生活的同时,也时刻面临着战争的风险。
吕希纯本人在当时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赞誉。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元宵佳节的喜爱,以及对人们追求团圆的热切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