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后偶书呈抑之
炎天三伏经初伏,火烈石焚疑此时。
钩带已逢瓜入座,扶疎还爱树成帷。
良田广宅富家事,万壑千岩逋客期。
顾念宿心俱未适,但惭种种鬓垂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炎炎夏日三伏天,仿佛火焰燃烧石头般炽热。瓜类陆续成熟,于是人们拉起吊绳让瓜果挂满枝头。茂盛的大树形成了绿色的帷幕。广阔的田地、宽敞的房屋显示着家业的富裕。在这山水环绕之间,宾客们期待着相聚的时光。想到自己的初心尚未完全实现,不禁感到惭愧,因为岁月流逝,头发已经渐渐变白。
去完善
释义
1. 初伏:三伏天中的第一伏,大约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2. 火烈石焚:形容天气极为炎热,如同烈火焚烧石头一般。
3. 钩带:指瓜果成熟时,用藤蔓等将其与支架连接。
4. 扶疎:指树木茂盛,枝叶繁茂。
5. 万壑千岩:形容山峦连绵起伏,沟壑纵横。
6. 逋客:隐士,这里指白子仪自己。
7. 宿心:过去的愿望,这里指归隐山林的愿望。
8. 种种:形容头发花白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初伏后偶书呈抑之”,作者是白子仪。诗人在初伏后的炎热天气里,感受到了如火热的氛围,仿佛石头都会被烧焦。这里诗人以“火烈石焚”的比喻来描述三伏天的高温。接着,诗人提到了夏天里的一些场景和事物,如瓜、树木等,这些都是夏天常见的景物,诗人用这些景物来表达他对夏天的独特感受。然后,诗人又以“良田广宅”和“万壑千岩”的描绘,展现了田园生活和山水的美丽景象,这也是诗人向往的生活。最后,诗人提到他的内心想法,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适应这样的生活,只是对自己的白发感到惭愧。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夏日景色和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初伏后偶书呈抑之》是宋朝诗人白子仪的一首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68年,即北宋熙宁元年。这个时期,正值宋神宗在位,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快速发展。
白子仪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文学素养颇高。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心中颇有感慨。尽管如此,他并未气馁,仍然坚持创作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这一年中,白子仪的生活境遇较为坎坷。一方面,他面临著科场失意的压力;另一方面,他又得面对生活琐事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初伏后偶书呈抑之》,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诗中,白子仪通过对初伏时节的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他认为,人生在世,应该像草木一样,自强不息,奋发向前。尽管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就能克服一切。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正是白子仪在这一时期的人生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