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冬立春后有雪呈诸公
南亩先曾集素霙,缤纷又拂岁峥嵘。
得无留滞青春色,况复蔽亏红日明。
司历不能分昼刻,勾芒何处待时行。
岂如直近农耕候,万耳听来甘雨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汉语中,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农事的进行。现在我将它译为优雅的白话文:
在南边的田野里,曾经聚集着洁白的雪花,然后纷然落下,染白了整个季节。这些雪啊,或许不想留下青春的痕迹,但又如何能遮住那照耀大地的阳光呢?
日历无法准确划分白天与黑夜的时刻,春天之神“勾芒”在何处在等待它的到来呢?它何时才会开始发挥作用呢?
也许不如直接接近农时的节点,成千上万只耳朵都在期待春雨的来临,以滋润万物生长。
去完善
释义
1. 南亩:这里指南方的田地。
2. 素霙:指雪花。
3. 缤纷:形容花朵或雪花盛开的样子。
4. 拂:掠过,轻轻擦过。
5. 岁峥嵘:岁月漫长而艰难。
6. 得无:可能。
7. 留滞:停滞不前。
8. 青春色:春天的景色。
9. 蔽亏:遮挡。
10. 红日:太阳。
11. 司历:掌管历法的天官。
12. 勾芒:古神话中的春神。
13. 万耳:形容很多人。
14. 甘雨:及时的好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题目中的“季冬立春后有雪”交代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即在冬季末立春后的降雪天气中,诗人观察自然并表达对农事的关注。首联“南亩先曾集素霙,缤纷又拂岁峥嵘。”中,“南亩”指的是南方的农田,“素霙”是雪花,“峥嵘”指岁月的时光。诗人描述了田野里白雪纷飞的景象,喻意岁月匆匆而过。颔联“得无留滞青春色,况复蔽亏红日明。”中,“留滞”指停留,“青春色”指春天的景色,“蔽亏”指遮挡,“红日明”指阳光照耀。诗人表达了对春天气息的期待以及担忧大雪遮挡阳光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思考。颈联“司历不能分昼刻,勾芒何处待时行。”中,“司历”指天文官,“昼刻”指白天的时间,“勾芒”是古代神话中主管春天的神。诗人从时令角度对大雪天气提出疑问,担忧正常的季节变换受到干扰。尾联“岂如直近农耕候,万耳听来甘雨声。”中,“直近”指接近,“农耕候”指耕种的最佳时机,“甘雨声”指及时雨的声响。诗人最后表示希望大雪能够早日结束,以便农民们抓住春耕的好时机。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民生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季冬立春后有雪呈诸公》是唐代诗人白子仪所创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朝中期,也就是公元7世纪至8世纪之间。这一时期,唐朝正处于繁荣鼎盛的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高度发展,尤其是诗歌创作,形成了众多著名的诗人和流派。
白子仪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是他在季冬立春后的一场雪景中的感受。他通过对雪花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
白子仪生活在唐朝这样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他的人生际遇可能受到了这个时代的熏陶。他可能是一位文人墨客,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热情。在他的生活中,他可能经常关注自然界的变迁,尤其是在季节更替之时。这场雪景可能给他带来了深深的感触,使他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在唐朝时期,立春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在这个时期,人们通常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迎接春天的到来。而这场春雪则给这个节日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白子仪通过这首诗,向人们展示了这场春雪的美丽景象,同时也传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